|
學名 Henosepilachna sparsa orientalis Dieke鞘翅目,瓢蟲科。別名 酸漿瓢蟲。異名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Fabriciu3)、 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Fabricius)、E. sparsa orientalis Dieke。分布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抵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云南,東起國境線,西至陜西、甘肅,折入四川、云南、西藏。長江以南密度較大。 寄主 馬鈴薯、茄子、番茄、青椒等茄科蔬菜及黃瓜、冬瓜、絲瓜等葫蘆科蔬菜,以茄子為主,此外,還見為害白菜。 為害特點 成蟲和幼蟲甜食葉肉,殘留上表皮呈網狀,嚴重時全葉食盡,此外尚甜食瓜果表面,受害部位變硬,帶有苦味,影響產量和質量。 | |
![]() |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6mm,半球形,黃褐色,體表密生黃色細毛。前胸背板上有6個黑點,中間的兩個常連成一個橫斑;每個鞘翅上有14個黑斑,其中第二列4個黑斑呈一直線,是與馬鈴薯瓢蟲的顯著區別。卵長約1,22nm,彈頭形,淡黃至褐色,卵粒排列較緊密。末齡幼蟲體長約7mm,初齡淡黃色。后變白色;體表多枝刺,其基部有黑褐色環紋,枝刺白色。蛹長5.5mm,橢圓形,背面有黑色斑紋,尾端包著末齡幼蟲的蛻皮。 生活習性 分布我國東部地區,但以長江以南發生為多。在廣東年發生5代,無越冬現象。每年以 5月發生 |
|
數量最多,為害最重。成蟲白天活動,有假死性和自殘 性。雌成蟲將卵塊產于葉背。初孵幼蟲群集為害,稍大分散為害。老熟幼蟲在原處或枯葉中化蛹。卵期5-6天,幼蟲期15?25天,蛹期4?15天,成蟲壽命25?60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