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新鄉農民競相售糧的場景很少見。資料圖片
新華網河南頻道8月10日訊 大河網-河南日報農村版報道:目前新鄉小麥收購市場普遍遭遇“寒流”:得不到政策支撐,采購主體觀望氣氛濃厚;種糧成本上升,農戶“捂糧”惜售。新鄉小麥收購市場在政策與市場的博弈中徘徊。
8月3日上午,在新鄉市新豐糧油倉庫,記者沒有看到昔日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售糧場景,工作人員正在忙著打掃被大雨沖刷過的院落。“你們好清閑呀”,面對走過的新豐糧油倉庫主任靳長利,記者打趣地問道。
“難得一閑,正好讓你們給碰上了。前幾天一直有雨,天一放晴,附近的農民和糧食商販就來賣糧,我們又要開始忙碌了。”靳長利一面帶著記者去參觀糧食倉庫,一面說,“從5月20日開始,我們陸續從農發行貸款4000萬元,收購小麥3600萬斤。這邊3個倉庫已經裝滿,開始熏倉消毒,那邊3個倉還沒有收滿,我們計劃向農發行再申請貸款2000萬元。”
在采訪中記者得知,目前新鄉小麥收購市場普遍遭遇“寒流”:得不到政策支撐,采購主體觀望氣氛濃厚;種糧成本上升,農戶“捂糧”惜售。新鄉小麥收購市場在政策與市場的博弈中徘徊。
采購主體:收購心態謹慎
由于今年小麥價格持續高位運行,托市收購預案難以啟動,往年收購主力??中儲糧直屬企業只進行了糧食輪換收購,市場化將成為今年夏收主角。
去年,在托市收購政策短期啟動叫停后,市場化收購已經凸顯,收購異常活躍。新鄉質優糧豐的傳統優勢,更是大型糧企和商家的必爭之地,中糧集團、華糧集團、五得利、益海嘉里等大型企業蜂擁而至,紛紛在新鄉建廠或設點收購。僅中糧集團一家去年就在新鄉收購小麥11.4億斤。由于今年小麥價格一直高位運行,CPI連續六個月上漲,國家為平抑物價,政策調控施壓力度不斷加大,去年高價爭搶糧源使得參與收購的企業普遍虧損,其中某糧食企業虧損達億元之多。在今年托市收購不能啟動的情況下,收購主體較為謹慎,已經看不到往年逐鹿中原、爭搶糧源的熱鬧場面。
賣糧主體:農民普遍持糧惜售
農戶“捂糧”惜售成為今年夏收市場的鮮明特征。作為糧食市場的生產者,托市收購啟動以來,小麥市場價格逐年上漲,但與之伴隨的是生產成本上漲幅度超過其賣糧的漲價幅度,農戶售糧的心理預期價格普遍高于市場收購價及托市收購價,從而直接導致惜售。農戶種植小麥的生產資料基本都是按市場價格進行采購的,他們有理由按照其生產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潤在銷售市場獲得較好的糧價。
今年,伴隨著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等投入成本增加,農民期待著糧食能夠賣出一個更好的價格。而今年國內新麥的漲幅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部分地區甚至低于去年同期價格。目前,小麥市場收購價格與農戶心理預期價格存在較大的落差,農民普遍持糧惜售。
資金供應主體:收購資金供應充裕
“新鄉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充分發揮好農發行在糧棉油收購中的主導銀行作用,支持企業‘多收糧、收好糧、防風險’是我們的立行之本、發展之基。”農發行新鄉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劉華全告訴記者,“從年初開始,我們就密切關注小麥長勢、市場價格走勢和國家政策動向,認真做好托市收購政策啟動與不啟動‘兩手’準備,及早核定15家購銷企業、9家糧食加工企業貸款額度16.5億元,核定4家中儲糧直屬企業貸款額度21億元,核定貸款總額度與新鄉市小麥商品量基本持平,完全可以滿足收購需要。從6月1日第一筆貸款投放至今,我們已經投放夏糧收購貸款10億元,可支持企業收購小麥9億多斤。”
據了解,農發行積極支持購銷企業和糧食加工企業入市收購,彌補了托市收購預案不能啟動的市場空白,有效解決了農民賣糧難題;購銷企業和加工企業的理性收購,避免了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揚。但隨著農資價格大幅上漲、人工成本逐年提高、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以及天氣多變等因素的影響,小麥價格將在政策與市場的博弈中溫和上漲。
作 者:馬丙宇 汪濤
來 源:大河網-河南日報農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