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 大暑烈日下,白馬湖農場農科所所長呂宏飛卻在試驗田里忙著查看水稻生長情況。這幾畝試驗田里,栽種著幾個自主研發的水稻品種:而整個白馬湖農場的5萬多畝耕地,幾乎都沒種商品糧,而是全部用來種稻麥種子。
記者了解到,江蘇墾區110萬耕地中,有多達50萬畝用來繁育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種子。大片耕地,為何不種糧食種種子?
“種子問題,說到底是農業安全問題。”江蘇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兆輝說。2000年國家頒布《種子法》后,國內種業開始了市場化進程。但大多數種業公司規模較小、競爭力不足。以玉米為例,國內8000多家公司有玉米種子生產資質,但加起來的規模,也沒有“孟山都”或“杜邦先鋒”等外國種業巨頭一家企業的規模大。省農墾所屬江蘇大華種業白馬湖分公司經理沈會生坦言,“洋種子”在質量、技術、價格方面確實有優勢。從長遠看,一旦他們掌握了市場話語權,農民就只能接受“一克種子一克金”的高價;而國內稻麥等基礎農作物一旦被“洋種子”掌控,產業安全堪憂。
洋種子為什么“侵略性”強?呂宏飛告訴記者,最重要的是質量好,質量好來源于研發投入高。一般外國種業公司將銷售額的30%用于研發,而國內不少種子企業更像是銷售公司,自主研發力量薄弱,大部分品種都是直接購買引進。本土企業要想在種源上掌握話語權,就必須在品種上下大功夫。江蘇農墾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以白馬湖農場為例,目前每年研發投入已占總銷售額的19%左右,而整個大華種業已經投資2000多萬元專門“育種”,建立了3個育(引)種基地和12個中間試驗站,專職研發人員65人。截至目前,已自主培育并通過審定了27個農作物新品種,其中絕大部分是稻麥品種。
不光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還要不斷提高種子質量。為此,江蘇農墾為種子繁育建立起了專用倉庫、曬場、干燥機、檢驗室、標準發芽室等育種硬件設施,并建成一整套種子質量追溯系統,種子引進單位、生產單位、播種收獲時間“盡收其中”,通過電腦,便可以清楚準確地“還原”種子生產全過程,一旦出現問題,便能迅速查找“病根”并及時進行調整完善。
目前,江蘇農墾的種子已初步形成在全國的銷售布局,省內外銷售網點多達3000多個,其中省內已覆蓋全部鄉鎮。安徽、山東等外省主要糧食產區,首選江蘇種子---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黑麥草種子,出自江蘇;江蘇的雜交水稻種子,遠銷南方各主要稻區。 本報記者 呂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