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時報 作者:祝魏瑋
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那場糧食災荒的人,想必不會對“黃淮海戰役”陌生。
1985年至1987年,我國糧食產量下降,人口卻大幅度增長。中科院27個研究所的400名科技人員投入冀、魯、豫、皖4省農業主戰場,啟動了以鹽堿地治理和中低產田改造為主的農業科技戰役。
1993年,原來重災低產區的8個地市糧食總產凈增56億公斤。這場糧食“保衛戰”也被稱為“黃淮海戰役”。
而今天,在玉米種子幾乎被國外公司壟斷、大豆市場幾近被跨國企業控制、農業生產急待轉型的形勢下,一場新時期的“黃淮海戰役”正由中科院和沈陽軍區聯合打響。
玉米高光效栽培技術、農田生物防控技術、馬鈴薯脫毒快繁等20多項技術已在沈陽軍區農副業基地得到成功示范和推廣。而這距院軍簽署“現代農業示范工程合作框架協議”還不足一年。
7月21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沈陽軍區老萊和雙山農副業基地調研時指出:“我國農業正處在轉折的關口,能否走出這道關口,科學技術創新是必由之路。如果能發展出系列現代化生產技術,就能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能和效率,有效緩解勞動力不足,擺脫對國際市場的依賴。”
邁向糧田的基礎研究
在老萊基地,玉米田都不是正南正北的種植。田壟均往西偏一點,每兩壟也都留出一壟空地。
這是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的高光效栽培技術。
根據黑龍江的日照情況,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科學家發現:如果按磁場南偏西21度種植玉米,可大大地提高全植株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避免在有效光合作用時間內玉米陰影相互遮蔽。
“沒想到基礎研究也能在農田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中科院院士李振聲說。
此外,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的另一項技術保護性耕作也在這里得到廣泛應用。2011年,高光效栽培技術在沈陽軍區示范面積超過5萬畝。
“我們還使用了中科院的生物技術,有效防治了病蟲害。”沈陽軍區老萊基地主任周光明說,“今年沒有多花一分錢,但玉米產量每畝增加了100公斤。”
這僅僅是院軍農業科技合作的一個案例。在合作中,中科院協調了來自17個研究所和兩所大學的專家。僅2011年上半年,中科院已有十多個項目在這里進行示范和推廣。
在老萊基地,周光明拔出一顆馬鈴薯苗,向白春禮和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說:“我們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已經成功進行了"脫毒苗"的快速繁殖示范,僅育苗一項每畝可收獲700~800元的效益。”
李振聲解釋說:“馬鈴薯在栽培過程中,會因病毒侵染出現植株變小、葉片皺縮、產量逐年下降等現象,而脫毒育苗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這項技術配套使用中科院沈陽生態所的緩釋肥、合肥等離子所的控釋肥技術以及地理資源所的高效灌溉,使馬鈴薯的產量當年提高了49.9%。
白春禮指出,東北地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的戰略要地,也是有望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區域。看到多項新技術在這里得到示范,并計劃向東北地區乃至全國進行推廣,確實令人振奮和欣慰。
你們的需求也是對我們的命令
沈陽軍區司令員張又俠說:“發展現代農業是黨中央、國務院新形勢下抓好"三農"工作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這離不了科技的支撐。因此,你們科技人員在這里的需求就是對我們的命令。”
白春禮表示,作為我國最高國立科研機構,中科院必須要在解決國家農業戰略問題,特別是在攻克農業重大科技難點上作出貢獻。
“你們的需求也是對我們的命令。”中科院領導表示。
在機械化耕種過程中,沈陽軍區農副業基地官兵發現,國產犁鏵每年的損壞率高達60%,進口犁鏵沒有出現過相關問題,但進口周期較長、價格昂貴。中科院領導當即安排沈陽金屬所,進行材料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并做出與進口質量相當的犁鏵。
僅僅幾個月時間,金屬所對進口犁鏵樣品進行分析研究,并研發出高效耐用的犁鏵材料,此項改進將有效提高我國現代化農機具裝備水平。
在調研中,張又俠指著一臺進口農機的耙齒說:“這種耙齒是合成材料,雖然好用,但是易損壞,進口成本很高。”
白春禮當即表示:“這是化學材料問題,交給我們來解決。”他指出,農用機械材料雖然不像飛機發動機材料那樣引人注意,但卻對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精準農業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這種密切合作中,一項項農業科技難題被攻克,一項項農業問題解決方案形成并推廣。
2011年,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地理所、遙感所、自動化所、沈陽自動化所、中國科大六單位和沈陽軍區聯合,根據農情監控、農田信息采集、應用服務等需求,建立實現示范基地衛星遙感、農情空間分析、農業生產管理與指揮等應用系統,為精準農業和現代化生產提供了智能化的管理作業平臺。
承載國家糧食安全的“院軍一號”
在調研中,白春禮、李振聲以及沈陽軍區副司令員王曉軍親切地稱院軍合作培育的雜交玉米新品種為“院軍一號”。
這將是一個具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玉米新品種。
周光明告訴記者:“現在"德國造"和"美國造"一統天下。價格已經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但明年我們就可以大規模種植自己的玉米新品種了。”
白春禮指出,大豆等農產品以及玉米種子的大量進口,預示著我國農業已經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增加。能否擺脫西方國家對我國糧食的控制已經成為必須要回答的現實問題。“希望未來幾年,"院軍一號"也能一統天下。”
在院軍科技合作示范項目中,中科院聯合高校以德國的“先玉335”和美國的“德美亞1號”為對照,在沈陽軍區農墾基地,分別試驗玉米新組合9428個。選育中,科研人員通過回交轉育,將國外玉米優良性狀導入我國骨干自交系,并利用分子標記,對有益基因進行了疊加。
李振聲說:“目前,通過院軍合作,科研人員已經選育出比"先玉335"增產5%以上的新組合,并克服了其不抗大斑病、莖腐病、易倒伏等缺點,進一步縮短了生育期,提高了耐密性,有益于機械化收獲。”
李振聲表示,如果說26年前打響的那場“黃淮海戰役”使我們初步取得了大規模的生產經驗和科技積累。那么這場新時期的戰役即是致力于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現代化農業的示范。
院軍合作的成果遠不止這幾項。在雙山基地,我們已經欣喜地看到了這場事關國家糧食安全“戰役”的勝利曙光。
《科學時報》 (2011-07-29 A1 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