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 長沙6月26日電(記者俞慧友)6月25日,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寄望其成為支撐我國雜交水稻學科在國際上持續領先的重要平臺,為實現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提供保障。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今年3月底獲科技部批準建設,并于5月北京召開的全國基礎研究工作會議上獲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親自授牌。該重點實驗室依托湖南雜交水稻中心與武漢大學共同組建,由教育部和湖南省科技廳共同主管。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將整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福建省農科院為代表的華東、西南、華南三個基地的資源、技術和人才優勢,針對我國雜交水稻基礎研究滯后的現狀和雜交水稻學科前沿發展趨勢,圍繞雜交水稻持續增產這一核心主題,開展水稻雜種優勢機理、水稻發育與育性機理、雜交水稻種質創新與基因挖掘、超級雜交稻育種、雜交水稻繁育與種子學、雜交水稻超高產生理生態6個方向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不斷發展和創新雜交水稻技術理論,為我國水稻持續增產和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目前,實驗室已形成一支由袁隆平院士、朱英國院士、謝華安院士領銜,以中青年骨干為主,學科結構互補的科研隊伍。
袁隆平告訴記者,超級雜交稻的攻關已在第一、第二期目標實現的基礎上,接近第三期目標的實現。而要實現更高的育種目標,常規技術必須與分子技術結合。他談到自己的兩大心愿:一是到2020年培育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超級雜交稻,以進一步大幅提高水稻單產,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二是要把雜交水稻進一步推廣到國外,造福更多世界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