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范田畝產最高達701.4公斤!甘肅省農業科技團隊通過實施密植增產集成技術,破解了長期制約河西走廊制種玉米“單產低、成本高”的產業瓶頸。9月16日至17日,來自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甘肅省種子總站、甘肅省農技推廣總站和25家制種企業的80余位專家代表齊聚武威和張掖制種玉米密植增產試驗示范田,現場觀摩密植增產技術帶來的豐碩成果。
作為全國最大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河西走廊制種產業是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支柱。但長期以來,當地制種玉米畝均種植密度僅5500株、畝產約440公斤,密度偏低、單產不高、成本居高不下,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針對這一難題,自2022年起省農科院聯合張掖、武威兩市農科院,聚焦“母本密度與單產關系”核心課題,開展“河西制種玉米單產提升技術及規模化應用”研究,重點攻關不同母本密度群體對不同基因型制種玉米組合單產的影響。
研究顯示,通過合理增加母本植株密度,集成應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北斗導航播種、有機硒液體肥、生物降解膜等多項新技術,既破解了“密植易倒伏、果穗發育不均”的難題,又實現了產量與質量雙提升。2024年,示范田在畝增1000株母本的基礎上,單產達到643.3公斤,增產23.8%。今年,科研團隊繼續擴大示范規模,經專家現場測產,在現有密度基礎上畝增600至1300株母本植株,張掖示范田畝產最高達到701.4公斤,平均畝增產80至150公斤,增產率達23%至29%。
研討交流會上,與會專家和企業代表圍繞技術實用性展開討論,希望盡快建立“科研單位+企業+農戶”推廣機制,擴大技術覆蓋面,并根據不同生態區域特點,開展品種耐密性篩選和分類指導。
“這不是簡單的‘多下種’,而是‘精調控’,目前已在多家制種企業推廣應用。”甘肅省農科院樊廷錄研究員介紹,該研究是甘肅省“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研產融合科技賦能攻關計劃的重要任務,不僅顯著提高了制種玉米單產水平,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密植增產技術包”,還能提升制種企業和農戶收益,對鞏固河西走廊在全國玉米制種領域的優勢地位和筑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