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的千畝稻田翻涌金浪。承載天津“小站稻”血脈的“津原U99”等品種沉甸甸壓彎了穗頭。經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水稻專家陳溫福領銜專家組嚴格測產,天津小站稻新疆試種成功,試驗田較當地以往畝產提成30%以上。這標志著天津優質稻種與技術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鹽堿地試種成功。
這場始于春日的“稻種長征”,跨越4000公里。天津與新疆和田同處北緯39度黃金帶,光溫季節高度契合。天津發揮小站稻種業研發與成熟栽培技術優勢,精選25個品種、5000余斤種子及配套物資輸疆。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將和田地區于田縣作為“津稻疆種”項目核心區,將納入重點援疆項目。
“打的是科技仗,更是精細仗!”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王學忠說。針對當地育秧瓶頸,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種植業部部長王連芬與農技專家孟憲國帶領種植戶整改育秧大棚,推廣天津“基質育秧”技術。插秧遭遇低溫,天津農機專家楊永安每日下田指導水肥管理。天津專家全程護航,從育秧、插秧到關鍵生長期。
測產現場,氣氛凝重。收割機駛入核心區,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示范中心主任、水稻體系專家于福安研究員專注地觀察著收割作業。作為“津原U99”這一優質水稻品種的培育者,盡管研究水稻育種三十余載,他坦言“這次格外緊張”。直到工作人員報出最終測產數據,于福安欣慰地表示:“‘津原U99’在天津以軟糯香甜著稱,雖非刻意追求超高產的品種,但在新疆獨特的光熱條件下展現出極強適應性,穗大粒飽,部分田地產量實現了大幅增加。”
于田縣木尕拉鎮古再村種植戶牙森·阿不都拉今年種植了200畝天津品種水稻。
項目在于田縣4個點位試種1000余畝,核心區選用“津原U99”。于田縣木尕拉鎮阿熱木卡木村村民吾加不都拉·蘇拉依曼高興地說:“我種了60畝水稻,今年的產量比去年翻倍了,能賣個好價錢,感謝天津技術給我們帶來了貨真價實的收入!”木尕拉鎮古再村種植戶牙森·阿不都拉今年種植了200畝天津品種水稻他表示:“畝產800公斤,比以前收成好了太多,今年真的豐收了。”
豐收在即,銷路更暢。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對外經濟合作處處長趙國華介紹,已聯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旗下企業,共定標準、共塑“疆產津品”高端大米品牌,并借助天津農交會等平臺全球推介。
當地種植戶用收獲加工的天津小站稻制作手抓飯。
新米煮就,飯香四溢。 一場嚴肅的品鑒會在田邊舉行。津新兩地專家圍坐,細觀米粒透亮度,輕嗅氤氳飯香,反復咀嚼記錄口感。當地種植戶還用新收稻米為天津專家做起了手抓飯,津新兩地專家細細品味著這凝結了科技與對口支援的成果。
“這不僅是技術輸出,更是全產業鏈標準輸出。”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副書記劉彤表示,“津稻疆種”將在于田打造小站稻在疆全產業鏈樣本,探索主銷區與產區優勢互補、保障糧安、促農增收的新模式。基于成功示范,于田縣明年計劃推廣種植超萬畝。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林單丹 圖/文/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