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汪孝宗

中國種業第三次“最高規格”會議,5月9日在湖南長沙召開。
許多業內人士稱本次會議是“建國以來,種子產業從未有過的、最重要的會議”。這一說法,從與會人員、會議規格等相關情況上很快得到佐證。
除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參加外,農業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15個國家部委均有代表參加本次會議。其他參會代表主要為各省(區、市)農業管理部門官員,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科研院所、種子企業獲得了參會資格。
這次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便是貫徹落實國務院在4月18日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此前已專門就我國種業發展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我國是農業大國,加快農作物種業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是實施科技興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出席會議的回良玉副總理也在會上強調,“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
據悉,國務院此前出臺的《意見》首次明確了種業的國家戰略地位,提出將大幅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培養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等一系列具體扶持措施。
此前發生的事實是,在種業國際化背景下,外國種業公司近年來大舉進入中國種業市場,致使我國部分種業公司面臨被擠出種業市場、市場份額被蠶食、自主品種被外國種子代替等困境,給我國種業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并危及我國糧食安全,業內人士對此“心急如焚”。
而如何保證國家對種業的控制力和主導力,做大做強中國的民族種業,牢牢掌控中國糧食的“命脈”,已然成為這個國家的重要話題。

2010年4月15日,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孟山都公司育種實驗室。CFP
外資先鋒擴張中國
大名鼎鼎的美國先鋒良種國際有限公司(下稱“先鋒公司”),曾兩次進入中國。
第一次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但那次先鋒公司并沒有打開中國市場;第二次是本世紀初。
2002年,先鋒公司與我國最大玉米制種企業---山東登海種業[19.85 1.12% 股吧]成立了合資公司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下稱“登海先鋒”);2003年,先鋒公司在遼寧設立鐵嶺先鋒育種站,成立合營育種公司;2006年,先鋒公司又與甘肅敦煌種業[23.95 1.40% 股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敦煌種業-先鋒海外有限公司(下稱“敦煌先鋒”)。
相關政策規定,合資公司的糧食品種不能直接從國外引進,先鋒公司便采取了通過國內的鐵嶺先鋒種子研究有限公司育種,然后再交給登海先鋒和敦煌先鋒銷售的方式。敦煌先鋒負責東北、內蒙古等地春玉米帶,而登海先鋒負責黃淮海地區的夏玉米帶。
到2010年,該公司玉米品種“先玉335”在中國的種植面積約有3000多萬畝,加上相關品種,總面積估計大概接近6000萬畝,約占玉米總面積的13%。
短短數年,先鋒公司儼然已成為中國種業市場的“大鱷”。“‘先玉335’去年的純利近6億元,如果加上各種套牌,它在中國玉米種子市場上的純利可能就達到整個市場的40%~60%。就是用百分之十幾的種植面積,換取了近60%的利潤,非常可怕。”大北農[32.51 0.71% 股吧]集團北京金色農華種業公司總經理、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紹明對此顯然很“震驚”。
先鋒不是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后一家。
事實上,自20世紀80年末,孟山都、先鋒等跨國種業巨頭陸續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在中國注冊的外資(含合資)種子企業已經超過了70家。與此同時,國內種子市場價值也發展至500多億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全球種業市場。
“現在國外大宗作物種子,基本上都是通過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在國內生產銷售。(合作育種)只不過是品種從國外拿到中國直接進行篩選,篩選完了以后,品種一旦適合中國,就開始在中國生產,做到育、繁、推一體化。”李紹明介紹說。
而對于很多合資公司來說,“雖然是合作育種,但核心技術它不會教你。名義上是合資,其實它就是跟你分利潤,其他的育種、銷售你都管不了。”美國玉米育種專家、中國玉米改良中心顧問張銘堂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
據業內人士介紹,先鋒公司下一步可能與遼寧東亞種業、川農高科種業合作,消除其在東北、西南地區的競爭對手,完成在我國玉米種業科研、生產和市場營銷布局。
先鋒公司擴張的“秘密武器”就是引進技術生產玉米良種。“先鋒玉米種子品質極高,比如發芽率,它可以保證每一粒種子都發芽,而中國種子沒法做到這一點。國內播種一般是一穴三粒種子,然后再提苗,因為農民害怕種一粒不發芽。”張銘堂說。
此外,先鋒公司通過多種方式在全世界銷售產品,包括設立全資機構、成立合資企業、指定獨家經銷商等。他們采取“饑餓營銷策略”,即種子價格固定,但限量供應,經銷商即使加價也只能夠拿到部分種子。
據了解,繼“先玉335”后,先鋒公司還將推出“先玉696”、“先玉508”等一系列單產量更高的品種,將在恰當時機大面積推向市場,預計將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
5月末,本刊記者就相關問題先后與先鋒公司種子事業部及媒體負責人進行溝通聯系采訪,對方表示,由于其中國區負責人在外出差,暫時不便接受采訪。
據北京市北郎中花卉公司董事長聞寶祥介紹,2000年我國頒布了《種子法》后,首先對外開放蔬菜、花卉種子市場。跨國種業公司最早以蔬菜和花卉種子為突破口,進軍中國種子市場。
“法國的公司很早就介入中國甜菜種子市場,現在市面上都是洋種,本土現在基本上連甜菜育種都不搞了;還有向日葵[20.07 1.36% 股吧],也被國外種子完全壟斷。”李紹明說。
中國種子基因成美國專利
這些外資“大鱷”迅速進行全球擴張的“絕招”是什么呢?
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萬建民向《中國經濟周刊》講述了這樣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
某跨國公司在上海一個廢棄的廠房旁發現一種生命力很頑強的野生大豆,他們特意去采了,并從中提取了一類抗病毒基因,通過分子標記手段在美國申請了100多項專利。于是,原產于中國的大豆,開始在跨國公司手里發揚光大,以此陸續控制了巴西、阿根廷等全球大豆的種子市場。
之后,中國農民種植本國大豆,便侵犯了美國的專利權。
“因為在國際種子市場的游戲規則中,種子資源是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只有基因是受知識產權保護的。對于這個游戲規則,我們還沒有話語權。”萬建民說。
就這樣,中國祖輩們數千年來選育的幾千萬份種子資源,成為了別人刀俎下的魚肉。“你不給他們,他們說你保守、是計劃經濟;你給他們,他們從中提取基因申請專利,成為他們的專利產品。”
或許,這就是跨國公司全球擴張的一個“縮影”。
實際上,早在一個世紀前,跨國公司就已開始了類似的“全球擴張”步伐。
1908年,美國孟山都公司完成了第一次收購計劃---收購伊利諾伊州的商用酸公司,由此展開了全球擴張。塑料、合成橡膠、調味劑等方面它都開始涉及,但并沒有獲得令人滿意的戰績。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收購了一家制藥企業后,孟山都主攻方向開始轉向高新技術產業。
第二年,孟山都的科研人員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改變了植物細胞的基因,實現了生物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這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生物技術革命。
此后的1985年到1993年間,孟山都進行了多次重大戰略重組,逐步將研發重點更多地放在了生命科學、農業、醫學和食品上。
1998年5月,孟山都斥資23億美元接管了美國第二大玉米企業迪卡爾,這使得孟山都很快成為美國玉米市場中的龍頭老大。由此擁有美國棉籽市場85%的壓倒性份額,以及在棉花種植行業的全球優勢地位。
隨后,孟山都又斥資14億美元,購進了嘉吉公司在中美洲、拉丁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國際種子貿易業務。
1999年5月,孟山都與卡吉爾公司聯合共同投資1.5億美元建立生物農產品[16.40 1.61% 股吧]開發公司。當年的《華爾街日報》評論稱:“孟山都已經有效地控制了全球種子產業。”
從一家普通的化學公司到成為農業“巨無霸”,孟山都用了將近百年的時間。而將觸角伸向海外、完成全球種子霸業,孟山都僅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
2005年,孟山都在并購了SeMINIs(圣尼斯)以后,成為了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的領跑者。也是短短幾年之后的2009年,孟山都117億美元的全球營收中,65%~70%來自轉基因種子和轉基因技術的專利授權。
自從20多年前專注于生物技術研發,到如今,孟山都在生物技術方面共擁有600多項專利,不僅遙遙領先美國國內種業公司,同樣把歐洲同行遠遠拋在身后。
有了這樣的發展歷程,近年來,孟山都、先鋒、先正達和拜耳等外資企業與我國科研單位進行的交換品種資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合作,令不少國內業界人士認為是“從源頭上控制我國種業”而“心急如焚”。

美國先鋒良種國際有限公司的一處育種基地
國內種業“三十難立”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與眾多行業相比,中國農業的開放最晚、開放的程度也最小。
而國內種業市場更是如此。2000 年《種子法》實施,開啟了中國種業的市場化歷程,改變了國有種子公司一統市場的局面。
于是,各路資本紛紛進入種業市場,民營種業公司、中外合資公司、科研院所自辦公司、農技推廣人員“自立門戶”,甚至還有一部分“皮包公司”等等,使全國注冊500 萬元以上的公司已達8700 多家,形成了“小、散、亂”的局面。
為規范市場,2010年12月31日農業部出臺了《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該意見稿將雜交水稻和玉米種子企業注冊資本從500萬元提高到3000萬元,實行一體化經營的種子企業的注冊資本由3000萬元提高到1億元,并規定固定資產比例不低于50%。
“如果該辦法實施,全國8700多家種子企業預計將有九成遭到淘汰。種業低門檻準入時代即將成為歷史,行業洗牌已是迫在眉睫。”北京市種子管理站副站長、新聞發言人趙青春認為。
除了注冊資金門檻提高之外,據趙青春介紹,按照國家要求,種業公司將實行產、研、銷一體,嚴格要求企業必須要有科研機構,擁有3到5個具備自有知識產權的自有品種。
對于國內種業“小、散、亂”的局面,中國種子貿易協會副理事長張孟玉表示,“中國50強企業相當于一群麻雀,而且是在家門口覓食的家雀;而跨國企業是老鷹,數量不大,但是它們規模很大。”
“麻雀和老鷹怎么開展競爭和合作,就是整合麻雀的力量,能夠把種子企業團結起來。現在我們必須造就一支強大的中國的種子行業組織,我認為以后的行業組織是我們整合麻雀力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張孟玉認為。
除行業自身因素外,李紹明指出,“國家應為種業公司、種業市場創造良好的外部產業環境”。
李紹明建議,“國家給農民各種各樣的經濟補貼,最好是轉化成農業保險,這樣更能有效保障國內種業公司的快速發展。美國農戶的各種政策保險和商業保險高達9種,中國現在就一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目前普及面還非常小、處在試點階段,而且保額很低。”
“在得不到商業性保險和政策性保險保障的條件下,農民一定會將他的風險向上游轉移,尤其是種子。中國種子公司承擔著全球可能最重大、最多的社會責任,國內種業顯然缺少做大做強的產業環境。”李紹明表示。
同時,李紹明還認為,中國種業發展還有規模化制種與土地流轉困難之間的重大矛盾。“如果一個村一百戶農民中,有一戶不同意搞制種,其他的人同意沒有意義,就都不能搞,這是推進中國現代種業發展的一個重大政策難題。”
而登海種業[19.85 1.12% 股吧]總經理李小霞呼吁,國家應完善農作物育種、生產和監管體系,加強對違法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全面提升我國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
中國制造“種業航母”
為加快國內種業發展,國務院在4月18日正式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
“這個‘意見’就希望把商業化育種能力,逐步地向企業轉移,因為我們的研發能力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萬建民認為,但像中國種業集團、隆平高科[26.50 0.72% 股吧]、登海種業、敦煌種業[23.95 1.40% 股吧]等等國內企業,他們有沒有能力迅速地占領商業化育種市場,目前還很難說。
李紹明也指出,轉基因育種中,現在國內企業還不具備基因的克隆和構建這方面的能力;而將人工制造或克隆的基因導入到育種材料中,現在國內只有7~8家公司具備這種能力。
萬建民不無憂慮地表示:“現在如果科研院所讓出這塊陣地,希望國內這些公司去占領,而他們現在不具備這個能力、承擔不了,那就是給孟山都、先鋒留下了一個真空,讓孟山都們給占領了。”
因此,萬建民建議,國家應盡快引導、扶植、培育3~5家具有研發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的民族龍頭企業,把國內的種子資源控制起來,保持國家對種業的主導權和控制權。同時,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種業競爭。
“而且成立一個還不行,要有兩到三個,這樣才有相互競爭,并將現有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進行有效轉移、整合。”萬建民說。
事實上,在業內人士看來,最要命的是“中國種子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足”。目前,擁有研發創新能力的國內種子企業不到總數的1.5%,絕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在其銷售額的1%,有的企業1%還不到,低于國際公認的“死亡線”。
在研發投入上,跨國公司一般占銷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達15%~20%。如孟山都公司2010年銷售收入為105.02億美元,而研發投入高達12.05億美元,先鋒公司研發投入也高達16.51億美元,甚至比一個國家的投入都多。
萬建民介紹說,過去,我國農業科研投入一直不足,只占農業產業GDP的0.6%~0.7%,甚至低于1%的國際平均水平。“現在國務院批準了農業轉基因的一個重大立項,15年中央財政投入是120億,就這點錢大家還嚷嚷‘多了多了’,多么可笑。”
“還有,我們的企業都很小,不可能拿出更多錢來搞研發,而且它的投入都要10年、20年后見效。整體的研發投入少、周期長,讓我們去跟孟山都、杜邦先鋒去競爭,你說我們有沒有可能?”萬建民直言道。
對此,張銘堂也頗有同感。他建議,“國家應選幾家有希望的、年輕、有潛力的公司,幫助他們很快地建立起高科技的科研體系,做大做強,成為中國領軍的企業,這樣才能和孟山都這樣大的公司抗衡。”
“我們應建立起一套能夠適合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作物育種體系,這個時間可能需要10~20年,但是路走的對的話,可以追得比較快。唯有這樣,我們在將來才有比較大的生存空間。如果我們跟在美國屁股后面跑,我們永遠都在它的后面。”張銘堂表示。
中國需要轉基因嗎?
一面是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不斷擴大,一面是跨國巨頭已壟斷國際轉基因育種市場,面對轉基因技術,中國怎么辦?抗拒?開放?還是自主研發?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汪孝宗I北京報道
“農業部從未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種子進口到中國境內商業化種植,在國內也沒有轉基因糧食作物種植。”針對近期出現的“中國三大主糧作物全部轉基因”傳言,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在2月16日重申了中國政府的“態度”。
僅過了一周,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于2月22日發布數字:2010年全球29個國家的1540萬農民種植轉基因作物1.48億公頃,種植面積同比增加10%。從1996年至2010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了86倍,累計已經超過10億公頃。
中國特立獨行了?
轉基因“安全”嗎?
世界上第一個出現在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美國,是一種保鮮番茄。
這項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國研究成功的,但英國人沒敢將其商業化,美國人便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事實上,食品轉基因技術在發展過程中都伴隨著激烈的安全爭論。
自1998年起,陸續發生了“英國普斯塔事件”、“美洲斑蝶死亡”、“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歐洲轉基因玉米對哺乳動物健康影響”、“中國抗蟲棉破壞生態”等事件。而這些轉基因技術的“丑聞”,最終被各國政府和權威研究機構一一否定。
例如1998年,英國科學家普斯塔個人在電視臺(并不是通過學術論文或者通過權威機構)發布了他的實驗結果,稱用轉基因的馬鈴薯飼喂大鼠可以破壞免疫系統。英國皇家學會針對普斯塔的報告,專門組織專家進行了認真評估,最后的結論是,實驗結果不能證明轉基因土豆對大鼠有這樣的一些危害。
這是第一個與轉基因生物安全有關的事件,它引發了一場到現在仍未平息且愈演愈烈的轉基因生物安全之爭。
爭論的主角,是轉基因的支持者美國與謹慎者日、歐。
“美國是對轉基因技術態度最前衛、最開放的國家,全球大規模的轉基因產品的商業化是從美國開始的。”李紹明表示,“實際上,美國的這種態度很大程度上鼓勵了轉基因技術創新和研發。”
據介紹,美國人吃的食品中,60%~70%都含有轉基因成分在內。包括玉米、水稻、馬鈴薯等美國人的主食中,均有轉基因品種被美國政府批準種植和食用。
美國國家科學院于2010年4月發表的最新報告《轉基因作物對美國農業可持續性的影響》,從農戶視角對美國發展轉基因作物14年來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從總體情況來看,與傳統農業相比,轉基因技術為美國農民創造了巨大的環境收益和經濟收益。
歐盟和日本對轉基因食品的謹慎態度,更多地是出于其農產品[16.40 1.61% 股吧]進口國的實際情況,以安全問題作為一種技術性貿易措施。事實上,歐盟及日本相關主管機構、第三方研究機構近10余年來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研究,均未發現與已產業化轉基因食品直接相關的安全問題。
國內多數專家認為,就轉基因種子爭論不休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其一,轉基因糧食作物是否可安全食用;其二,轉基因技術專利主要由跨國種業巨頭掌握,他們可能靠轉基因技術壟斷別國種業市場。
美國壟斷轉基因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說過:“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誰控制了貨幣,就控制了全球經濟。”
“石油、糧食和美元是美國統御全球的三大戰略。實際上,美國的國際戰略布局基本都是圍繞這三大戰略展開。因此,大力發展與糧食、種業有關的轉基因技術,本身就是美國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大北農[32.51 0.71% 股吧]集團北京金色農華種業公司總經理、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紹明指出。
李紹明介紹說:“在全球轉基因育種的市場中,美國孟山都一家公司就占據85%的份額。美國目前在轉基因技術上是全球領先的,這個領先比常規育種更大,是全球壟斷。”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當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轉基因作物研發的相關技術都已經被孟山都等少數公司所控制,而且這些生物巨頭已經通過專利技術和國際公約,攻陷了一些國家的糧食控制權。
目前,阿根廷國內種植的大豆99%以上都已經是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大豆,阿根廷的農民不僅要為這些轉基因大豆付出額外的費用,而且從此陷入了法律訴訟的泥沼。孟山都公司已經實際上壟斷了阿根廷的大豆市場和大豆種子的銷售,從中獲取了巨額利潤。
“現在許多歐洲國家對生物技術還設有很高的門檻、不允許商業化,導致大部分歐洲生物育種公司都把總部遷往美國,反而進一步加強美國生物技術方面的優勢。”李紹明對此不無擔憂地表示。
李紹明坦陳:“這可能是不少國家在政策和立法方面上的一個尷尬選擇:允許商業化的話,市場可能很快就被美國為首的跨國公司占領;不允許商業化的話,差距會越來越大。”
妖魔化轉基因食品“有商業推手”
既然引進轉基因技術有“引進”跨國巨頭的危險,中國能不能自主研發轉基因技術呢?
“轉基因就是把我們已知的、有用的、優良的、安全的基因,非常精確地去做一個轉移,它的安全性完全能夠得到保障。因為轉基因食品有很多技術要求,比如說對一個植物要做轉基因進去,首先它要沒有任何‘不良記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國內知名轉基因研究專家羅云波解釋說。
羅云波進一步解釋道,“生物體就是基因構成的,雜交育種是一群群的基因在進行轉移,就是亂選,有的甚至是隨機組合來弄的,以期找到一個好的。如果用轉基因的標準來評價它,肯定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實際上在自然界中,基因的漂移、交流是普遍存在的,如農作物的花粉風一吹就到處亂跑,它也是一種基因漂移。”
“有些人說‘未來我們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們的食品里頭不能有轉基因’,是很愚蠢的。實際上,妖魔化轉基因食品及其育種背后有商業推手,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商業目的。”羅云波強調。
實際上,轉基因食品已開始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我國市場上出售的大豆色拉油,幾乎全部都是用轉基因抗除草劑大豆生產的。
“我們國家一定要大力地發展轉基因種子,大力地發展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產業。不然市場一旦放開,我們的種業就有可能會全軍覆沒,遭受滅頂之災。”羅云波指出。
羅云波頗為“痛心疾首”地表示,“例如大豆是我們的原產,我們當初在戰略上的一個重大失誤,就是沒有開展大豆轉基因種子研究。現在大量國外的轉基因大豆賣到中國來,中國的大豆已經面臨滅頂之災了。”
“不搞轉基因,就要落后挨打”
事實上,目前,大多數國家對轉基因生物研究與產業化政策日趨積極,把發展生物技術作為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戰略選擇。2006年,我國將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2008年7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我國啟動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2009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提出要“加快把生物產業培育成為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和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抓緊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
“從技術角度看,轉基因和常規育種都是品種改良的技術手段,是一種相對精確和定向的現代分子育種技術,其本身不存在安全性問題;從產品應用的情況看,全世界至今未發現有安全性問題;從育種技術的發展看,已經逐漸由經驗育種向精確定向育種的方向轉變。” 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長萬建民教授認為。
而在當前的國際技術格局下,“我們不搞轉基因育種,肯定要落后、挨打。”萬建民說,“我們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我們自己也去研究轉基因育種,使之成為我們的專利產品。”

何謂轉基因
轉基因,是指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與另一種生物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產生特定的具有變異遺傳性狀的物質。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改變動植物性狀,培育新品種。也可以利用其他生物體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因其安全性在國際范圍內未確定,尚有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