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電視臺
齊魯網5月23日訊 大豆,是山東傳統農作物。近年來受進口影響,國內大豆種植面積逐年萎縮。“洋豆子”重壓之下,本土大豆奮力突圍,老品種撬動起新市場。
產品受歡迎,關鍵在創新。記者在生產這種產品的企業看到,僅速溶豆漿粉一類,品種就有十幾種,再加上專門用于做豆漿的豆漿豆,林林總總將近三十個。這些產品不但打入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還漂洋過海到了東南亞、日本、韓國和歐美一些國家。
小小一杯豆漿,一頭撬動著市場需求,一頭壯大著民族大豆產業。山東是大豆傳統種植區。但受價格、成本等因素影響,近年來倍受“洋豆子”沖擊,洋豆進口量一度達到本土大豆產量的18倍還多,而且全都是轉基因大豆,本土大豆種植面積連年下降。面對“洋豆”重重包圍,本土大豆奮力突圍。
在位于嘉祥縣的這幾間小小實驗室,卻是全國大豆界唯一一個院士工作站,擁有近50個教授、博士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5000多個、全國絕大多數的大豆種質資源。在這里,他們針對全國各大區域進行本土大豆的選育,育出了中國豆種行業首個中國馳名商標。在這里,每年都有3到4個新品種問世,每年都有3000萬斤種子走向全國各地,挑起民族種子的大梁。如今依靠市場的角力,民族大豆無論從品種還是質量、價格,都有了抗衡洋豆的資本。
一粒大豆在魯西一隅燃起民族種業的火把,我們理應為之叫好,這把火也燒痛了我們的神經。環顧四周,農產品特別是傳統經濟作物,“洋種子”一統天下,民族種業難覓蹤影,看似一粒小種子,但絕非是豆大的事,未來世界,現代農業的競爭不是單純的農藝設施的較量,種子才是根、是本、是競爭的核心,我們希望更多民族種業在突圍中新生壯大。來源齊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