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時下,走進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愛蘭、凱凱等種薯企業基地,由該區種子管理站和各鄉鎮組織的優質良種調運工作熱火朝天。一輛輛滿載脫毒種薯的車輛從這里駛往山鄉各地……該區百萬畝脫毒種薯種植戰役拉開了序幕。
政府推動“有形之手”寫輝煌
安定區把“小土豆”做成了“大產業”,馬鈴薯已經成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蛋蛋”。可多年來馬鈴薯病毒引起的種薯退化等問題,嚴重制約著馬鈴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區委、區政府清醒地認識到,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大馬鈴薯良種體系建設。全區上下按照打造全國最大的縣(區)級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基地的目標,打優勢牌,走特色路,狠抓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進一步提升了馬鈴薯的質量和水平,催生出一場“薯業革命”。2010年,政府籌資640萬元,補貼投放脫毒原種3070噸、一級種2780噸,建成脫毒原種擴繁基地5000畝,完成一級種擴繁3萬畝、二級種擴繁15.1萬畝,脫毒種薯應用率達到65%以上。
今年,區委、區政府提出,要依托甘肅省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加快馬鈴薯良種引進、研發、快繁和推廣步伐,建設優勢品種脫毒快繁、新品種引進試驗推廣和當家品種提純復壯三大良種繁育體系,逐步實現馬鈴薯銷售由商品薯向種薯的轉變,使安定區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良種供應基地。該區以示范片帶、示范基地和示范點建設為抓手,在鳳翔、李家堡、寧遠、高峰等鄉鎮規劃建立了以千畝新技術展示園、千畝新品種展示園為核心的產業觀摩區和高峰鄉4800畝高山隔離原種擴繁區,提升馬鈴薯新品種試驗示范水平及脫毒種薯生產能力。同時,區政府籌資1000萬元,重點支持馬鈴薯種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新建種薯擴繁溫室150座,建立原種擴繁基地7000畝,大力實施一級、二級種薯擴繁,實現脫毒種薯覆蓋率達到100%。各鄉鎮按照“就地擴繁、就地推廣”的模式,采取“政府協調、鄉鎮組織、補貼投放、農戶種植”的方式,組織調運脫毒原種6400噸,建立一級種擴繁基地6.4萬畝,建立二級種擴繁基地45萬畝。香泉鎮與種薯企業聯手,在水肥條件好的水川區,由愛蘭、凱凱、百泉等種薯企業流轉土地120畝建日光溫室100座,建立“新大坪”、隴薯3號原種擴繁基地2200畝。同時,鎮上組織調運脫毒原種400噸,建立一級種擴繁基地1.1萬畝,建立二級種擴繁基地1.5萬畝。
科技支撐品牌良種 “舞龍頭 ”
發展馬鈴薯產業,差距在科技,潛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該區采取“區上抓原原種、原種擴繁,鄉鎮抓一級種擴繁”的辦法,建立了原原種、原種、一級種三級種薯擴繁體系,加快了優質種薯擴繁步伐。近兩年來,全區原原種生產能力穩步提升,愛蘭、旱農中心等種薯企業原原種年生產能力達1.5億粒以上。2010年全區實際訂單生產微型薯3850萬粒、擴繁一級種4.6萬噸、二級種22.65萬噸,為今年實現馬鈴薯脫毒種薯全覆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良種只有配良法,馬鈴薯產業才能凸顯良種效應。該區綜合應用輪作倒茬、種薯處理、配方施肥、機械化耕作、黑膜覆蓋、化學防治、晾曬挑揀和窖藏管理等技術措施,提高了優質種薯的單產和品質。2010年,政府重點投資70萬元對?口、魯家溝、青嵐山、鳳翔等北部7鄉鎮5000畝新大坪一級種進行了7次化學防治。據種子管理站技術人員測定,增產率高達46.4%。
訂單農業搭建農企“連心橋”
訂單農業使農戶直接與種薯企業對接,有效地規避了市場風險,破解了馬鈴薯“賣難”問題,給老百姓增收致富上了產銷“雙保險”。高峰鄉讓薯農、合作社和種薯企業有機對接,為馬鈴薯產業鏈上的各利益主體搭建了互惠多贏的橋梁。2010年鄉政府與凱凱公司等4家企業聯合建立原種擴繁基地,共落實原原種訂單600萬粒1200畝。馬鈴薯集中采挖上市的關鍵時期,政府根據市場行情,協調訂單企業,將原來每斤0.36元的訂單保護價調整為大薯每斤0.9元,平均每斤0.75元的價格進行集中收購原種1756噸,保護了農民利益,訂單農業讓薯農吃上了“定心丸”。2010年,全區各鄉鎮按照政府規劃、企業供種、農戶種植、訂單收購的機制,共落實訂單馬鈴薯面積60萬畝。
訂單農業,架起了農產品通往市場的橋梁,搭建起薯農和種薯企業產銷“連心橋”。今年,該區通過訂單形式,與旱農中心、愛蘭等種薯企業訂單生產以新大坪、隴薯3號等為主的微型薯4000萬粒;依托愛蘭、凱凱等7家種薯企業,按照“訂單生產”和“返租倒包”等機制,在高峰、香泉兩鄉鎮建立原種擴繁基地7000畝;石泉、團結等鄉鎮也為發展優質種薯擴繁找“婆家”,與種薯企業簽訂單建立一級種擴繁基地,確定收購保護價,解決農民“賣難”問題。(李鋒;曹應森;王學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