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李榮
“中國有超級稻,但同時面臨中低產田占比高、水資源缺乏的瓶頸,增產作用往往難以發揮。如用過量的農藥和化肥換取高產,在環保上很難具備可持續性。超級稻要向綠色超級稻轉型。”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羅利軍在最新一期的東方科技論壇上說。
綠色超級稻是指同時兼顧“抗病蟲、營養高效利用、節水抗旱和高產優質”等特性的水稻新類型。去年年初,“綠色超級稻新品種培育”項目已列入中國國家科技部“十二五”期間的首批立項項目之中。用項目組人士通俗的話說,“綠色超級稻”就是“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新稻種。
中國農業現代化正進入關鍵的轉型期,面對糧食、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三大安全“齊保障”的艱巨任務,羅利軍說,高產優質的水稻新品種,中國近年來培育了不少,但在實際生產中,水稻的平均單產尚未突破420公斤,“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低產田占了中國水稻生產面積的七成以上,新品種的增產作用難以發揮”,單產“瓶頸”亟待突破。
目前,“綠色超級稻”在節水抗旱研究方面已取得明顯突破。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在取得世界上首份雜交旱稻不育系并育成秈型及粳型系列組合之后,其“節水抗旱稻”的理念已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并成為一種新的水稻品種類型,產能潛力已與目前大面積種植的雜交稻相當,米質也趨于優良,而用水只是普通水稻的一半。
新近上海在浦東張江設立了綠色超級稻研發中心,將以綠色超級稻中的節水抗旱稻為核心,進一步改良米質,提高產量,增加對病蟲害的抗性,減少生產中的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探索更為完善的育種、中試和推廣體系,并研發相關的配套技術。
上海市農委主任孫雷表示,應對干旱等農業生產中的瓶頸問題,“需要做長期的準備”。節水抗旱稻等新稻種的培育,已在基礎理論、種質開發、推廣應用等方面有了重大進展,下一步要在政府、科研、產業等相關領域形成合力,擴大其社會、生態和經濟效應。
據悉,中國“綠色超級稻”計劃的戰略目標是,在實際單產取得突破、米質得到確保的前提下,與目前常規的栽培手段相比,“節省農藥50%,節省化肥30%,節水3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