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正艷 文章來源:永勝縣農業局順州農技站
水稻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是我國著名栽培專家凌啟鴻教授多年研究篩選出來的水稻栽培新技術,也是水稻栽培最前沿的技術。栽培理論和栽培模式與傳統的栽培技術相比有了重大突破,具有不受海拔、地區、品種限制,產量目標確定性,指標措施可控性的特點。節本、節水、增產、增收、增效、環保,是水稻栽培技術的創新,是水稻良種與良法結合奪取高產的重要途徑。
技術要點概括為壯秧、擴行、淺插、控水、調肥五個方面。
1、壯秧。減少播種量,每畝大田僅用種2?,通過旱育秧方式培育帶蘗壯秧。秧齡一般為37-40天,葉齡為4葉一心。在生產上的指標為:秧苗期部分個體分蘗開始停止發生,群體總莖蘗數增長滯緩時的葉齡值,作為移栽適期。
2、擴行。在穩定穗數的基礎上攻取大穗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加大穗肥的施用量,只有擴大行距才能為增施穗肥創造必要的條件,擴行能帶來一系列好處,如提高莖蘗成穗率,抑制莖、葉伸長,增加莖桿強度的抗倒能力,降低群體內濕度,減輕病蟲害等,行距為8-9寸,株距4寸。
3、淺插。淺插是促進秧苗早生快發,獲得足夠分蘗的關鍵。高海拔區要特別注意,因氣溫偏低,深插后分蘗發生晚,發生少,有效穗不足,將是制約產量的關鍵因素深插與淺插相比,在分蘗的發生時期,發生數量上有顯著的差距。2011年初夏經對滄源縣試驗示范的300母田進行檢查,已經移栽55天的秧苗,深插5厘米以上的,分蘗只有8株;深插3厘米以上的,分蘗只有15株;淺插1.5厘米的,分蘗達到25株。因此,要獲得足夠的分蘗,必須進行淺插,淺插的標準為入泥一個指節即1.5厘米左右。 4、在N-n-1葉齡期,即群體總莖蘗數達到穗苗數的80%左右開始排水曬田,曬到田塊開裂、葉色明顯落黃的程度。通過曬田,達到控制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的目的.
5、調肥。總施肥量的確定,要根據設計的產量目標,和100斤稻谷需要吸收的純N量,計算出總的施N量,然后根據公式施N總量(公斤/畝)=(目標產量的需氮量-土壤供N量)/氮肥的當季利用率,計算出需要施入的總N量,然后確定合理的基蘗肥和追肥的比例。生產中一般使用5.5:4.5或6:4或5:5三種比例,按比例施用基蘗肥后,追肥則根據葉齡施用,分為促花肥和保花二次施用,促花肥在撥期孕穗前一個葉齡施用,即葉齡在N-n-1時期施用,促花肥在N-2葉齡(倒2葉)時施用。兩次肥施用量基本相同。
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作為全國水稻高產創建的主推技術正在云南省大面積應用,并在我省的不同生態稻作區連連創造新的高產紀錄,是21世紀稻作生產中一次新的革命,將從栽培學的方面促進水稻的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