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文格 文章來源:趙縣農牧局
采筍結束后,為了使嫩莖形成植株并生長茂盛,促進來年新嫩莖的生長發育,必須加強田間管理。
1、 撤壟
應選擇近期無大雨的時期進行,撤壟時可將嫩莖全部采割下來,注意不要損傷地上莖及鱗芽群。撤壟不宜將土全部撤平,要保留5-10厘米厚的土壟,呈龜背形。
2、 施肥澆水
采筍結束后必須施足肥料,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科學搭配,少施氮肥,重施磷、鉀肥,補施微肥,施肥量應占全年施肥量的80%左右。施肥方法是:在采筍即將結束之前將土雜肥撤入蘆筍溝內,結合撤壟將肥埋入土中,每畝施土雜肥4000~5000公斤、氮磷鉀復合肥40~50公斤。為促進嫩莖的抽發及生長,可再追施1次秋發肥,一般每畝施氮磷鉀復合肥50公斤、鉀肥10公斤、尿素15公斤。結合追肥進行澆水。澆水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澆放壟水,不澆蒙頭水。放壟前先施足底肥,待蘆筍嫩莖抽出地面之后再澆水。過早澆水,容易灌傷根莖,引起植株死亡。
(2)澆秋季旺發水。為促進秋芽的萌發,8月初追施秋發肥后應及時澆水,這是促進來年嫩莖生長的重要措施。
(3)澆凍前水,不澆凍后水。立冬前后,在土壤未凍結前澆最后1次水,對防止冬旱、保持筍芽安全越冬十分有利,也有利于翌年春季幼芽的抽發與生長,減少蘆筍的空心。
3、中耕除草
及時中耕除草,破除土壤板結。中耕深度要適宜,避免傷根過多。要及時拔除嫩莖周圍的雜草。
4、 打頂疏枝
在采收年份,當母莖長到150厘米高時開始打頂,控制株高。過密的枝葉易造成田間郁蔽,加重病蟲害,且易倒伏,一定要剪去病、蟲、傷枝及多余莖枝,保持良好的通風。
5、 病蟲害防治
蘆筍的主要病害是莖枯病,在做好田間管理的基礎上,重點采取以下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和危害。
(1) 定植時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塊。
(2) 徹底清除病殘枝,集中燒掉,可使發病率下降。
(3) 春季結合培土向蘆筍根盤噴施20%多菌靈300倍液。
(4) 科學施肥,多施有機肥,應使氮、磷、鉀比例為1:0.6:0.8為宜。
(5) 在田間覆蓋地膜可防止濺雨傳病。
(6) 對蚜蟲、薊馬等,可用20%蚜克星100倍液或40%的氧化樂果1000倍液連噴2~3次,地下害蟲,可使用呋喃丹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