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糧油市場報 作者:閆巍
隨著玉米價格的上漲,農民賣糧積極性卻不斷下降,目前吉林農民糧食惜售心理嚴重。農民捂糧惜售,難壞了不少以販賣糧食為生的糧食經紀人,也導致了當地糧商收益與往年相比縮水六成。
本報記者 閆巍
“今年吉林玉米收購形勢和往年不同,農民惜售心理嚴重,他們手中大概還有3~4成存糧。”吉林省糧食經濟學會秘書長劉笑然告訴糧油市場報記者,“農民捂糧惜售,難壞了不少以販賣糧食為生的糧食經紀人。”
高峰是吉林省九臺市二道溝人,10余年前他就踏入糧食圈。隨著近幾年糧食市場的好轉,高峰從最開始肩扛人拉倒騰糧食的個體戶,變成了現在擁有十幾臺收糧車、資產數百萬的糧食購銷公司老總。
“干了這么多年,從來沒像今年這樣收不到糧食,不是我們不愿意收,而是農民不愿意賣。”高峰表示,“價格給低了,農民不賣;給高了,自己又賺不來錢。”
糧商收入縮水
天氣已逐漸轉暖,但是以販糧為生的糧食經紀人們,卻在此時遭遇了今春第一場“倒春寒”。
“玉米棧子里面的苞米,一粒都別想收到,能收到點地趴糧就實屬萬幸了,即便是收到了,價格也高得離譜,養牛的、釀酒的,根本就沒有人買你賬。”榆樹市五棵樹鎮以販糧為生的田磊,對眼下的行情不停地“抱怨”。
面對尷尬的收糧局面,田磊告訴記者,現在國家儲備庫已經開倉收糧,平均收購價格達到0.93元/斤左右,這給糧食經紀人造成了很大壓力。
“現在運費上漲、倉儲費用增加,如果每斤苞米在9毛錢以上,販糧就是賠錢,收到手里就是個賠。”他告訴記者,往年的時候能販1000噸玉米,可現在300噸還不到,最頭疼的是,玉米價格上漲,而最大的客戶酒廠、養殖戶卻仍嫌價高,導致個人收益縮水60%,真是欲哭無淚。
“春節過后,玉米價格一直往上漲,農民都等著漲到最高點賣。他們不賣,我們就加價收,我們加價收,他們就更不賣。”高峰無奈地表示,“公司總不能賠本做買賣,因此我想等一段時間再說。”
用糧企業越是著急,農民們越是不急著賣糧,因為他們感覺,價格還得往上漲。榆樹市鑫豐糧油有限公司李經理面對此種情形卻不斷著急上火,因為沒有生意,公司員工近半放假,過去3萬噸的玉米收購量,如今收購還不到1萬噸。
“一個星期,大車小車連個影子都看不到。”李經理說,門外“現金收糧”的大牌子是特意掛上的,為的就是讓農民知道高價收糧了,可依然無人登門,價高糧少。
農民看漲糧價
據了解,往年春季,農民都要賣糧買農資,眼下的情況卻恰恰相反,今年春天農民捂糧惜售的現象十分普遍,農民賣糧積極性不高。
五棵樹鎮互助村村民溫亞中說:“苞米一天一個價,春節前著急賣糧換錢的農民,每斤7毛多錢就賣了。”
據他介紹,往年的時候,農民賣糧心里沒底,賤價賣糧的很多,但吸取今年年后玉米價格上漲的教訓,村里的農民,有一半將玉米放進 “棧子”里,準備等到理想的價格出現再賣出,有的農民甚至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寧愿貸款備春耕,也不愿低價賣糧食。
溫亞中說:“村里一些大戶的玉米大多數沒賣,他們看好玉米行情,價格不合理堅決不出手。村里的農民除了急需用錢的賣了一些玉米外,全村300多戶農民有一半捂糧惜售。”
“隨著春季到來,氣溫逐漸升高,農民朋友們要妥善地對待家中的余糧,特別是對‘地趴糧’,水分含量高,氣溫升高后容易發霉變質,價錢合適時就趕緊拋售。”劉笑然建議。
相比于去年同期0.7元左右的玉米收購價,今年每斤0.93元,農民還嫌低嗎?“雖然收購價提升了,但是農資的大幅上漲抵消了玉米漲價所帶來的利潤。” 溫亞中說。
據了解,正常年景下,1畝地平均收入大約在1450元左右,但除去生產資料、人力成本投入,80元的種子、220元的化肥、100元的尿素、150元的鉀肥、30元的農藥、外加150元的人工,算下來需730元,利潤只能剩下720元。
溫亞中說:“成本這么高,糧價再不賣高一點,一年下來根本就賺不了多少錢。”
目前,吉林中部地區烘干玉米出庫價格已經達到2020~2030元/噸,隨著深加工企業的復工,價格還在不斷上揚,長春某大型糧食深加工企業在3月初連續3次上調報價,二等玉米的收購價格目前已達到2050元/噸,吉林省內其他深加工企業收購價格平均也達到1900元/噸以上。
對于未來走勢,劉笑然認為玉米后期仍有上漲空間。他分析,“2010/2011年度國內飼用玉米消費數量約為1億噸,玉米深加工消費數量約為4800萬噸,加上其他玉米消費,國內玉米市場供需矛盾更加明顯。”
“近年來玉米拍賣力度加大,國儲和臨儲玉米庫存出現較大幅度下降,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后期政策調控能力。”除了玉米供需矛盾突出,冠通期貨農產品分析師王靜也分析了另外一個糧價上漲的原因,“市場看漲預期仍在增強,因此未來一段時間東北地區玉米價格加速上漲仍存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