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昊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每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億萬人民的全國政協委員匯聚北京,就經濟社會生活等多個領域話題進行探討。許多問題的提出、受到關注、討論、解決的過程就是一個推動走向進步的過程。在2011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本報記者挑選了2010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部分提案進行調查。關注提案之所關注,更關注提案的被關注――一年中,全國政協委員們的提案推動了什么?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目前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然而,我國培育的本土種子在與“洋種子”的競爭中卻沒有占到上風,如在棉花、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種子市場上,“洋種子”甚至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主導地位。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謝正觀在2010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提交的《關于加強應對外資滲透我國種業市場的提案》再一次將這個話題置于公眾視野,引發關注。謝正觀在提案中提出,外資滲透我國種業可能會對民族種業帶來嚴重沖擊,威脅我國糧食安全,危害我國農民利益。
“洋種子”在我國的滲透已經到何種程度?我們梳理出了這樣一張線路圖:上世紀80年代,以杜邦、孟山都、先正達、利馬格蘭為首的4家大型跨國種業巨頭開始陸續在中國設立辦事處,正式踏進國門。1996年,孟山都將轉基因抗蟲棉引入中國,1998年一度壟斷了中國95%的棉花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種業第三位的先正達于1998年進入中國,將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最新蔬菜科研育種成果帶到中國。全球第四大制種企業利馬格蘭在中國主要從事蔬菜種子的推廣。而杜邦先鋒在中國最為強勢的玉米品種先玉335的推廣面積從2006年的26萬畝驟升至2008年的816萬畝。
“洋種子”在華的種植面積擴張的同時,跨國種業巨頭們也頻頻進行資本擴張。
謝正觀在提案中建議說,我國需要將種業提升到國家的產業振興戰略高度考慮,并把龍頭企業作為國家種業振興戰略的核心載體。加大對種業的投入,尤其是對生物育種技術的研發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市場競爭能力和完整產業鏈條的龍頭種子企業。同時,對外合作應循序漸進地開放國內種子市場,關鍵在于引進技術,以有利于自主研發更多優秀植物新品種,做到利用外資而不是被外資利用。此外,他建議還需要強化體制改革,突出市場機制。
謝正觀的這份提案得到了受理單位科技部的積極響應。2010年,科技部在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作中,結合該提案有關建議,總結“十一五”種業科技發展規劃草案中的相關內容,已經開始組織編制《種業產業科技發展專項規劃》。同時,科技部加大了對種業科技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在“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中,重點部署了“生物種業與產業化”專題,為搶占生物育種制高點,促進我國生物育種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完全指望本土保護政策去保護市場也非長遠之計,讓外資種子巨頭進入中國更有利于中國種業的健康發展。以棉花為例,1998年時外資種子一度控制中國95%的市場分額,而最近幾年,中國加大了對棉花新品種的研發投入和產業化力度,輔以上中下游優勢互補的強強聯合,到2008年,國產抗蟲棉的市場份額從以前的5%增加到93%,成功奪回中國棉花種業市場。
外資種業重視研發和市場推廣的做法以及他們所帶來的激烈市場競爭,這種“鯰魚效應”激活了我國種業市場的發展潛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直面外資種業的競爭對我國種業來說未必是件壞事。如今,我國種業龍頭企業的自主創新步伐正在逐步加快,通過組建種業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資源集成,加快規模化制種和新品種產業化,引導廣大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增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種子產業技術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