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據中國經濟網日前報道稱:“今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種子供應充足,預計雜交玉米種子供大于求,雜交稻種子保持相對穩定,棉花、小麥、油菜等種子供應充足。”
充足的農作物種子確保今年農作物繼續穩產豐收,是最基本的要求。從這一層面上來看,只要播種面積不縮減,今年的農作物保持穩產應當是不成問題的。
然而,筆者注意到,在供應充足的種子儲備及種子市場中,優質種子的等級和份額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今后的種子生產及供應尚須重點在提高質量上下工夫。
我們不妨看看今年的種子供應結構。
先看玉米種子。由于高產雜交玉米的生產越來越普及,人們對玉米種子的選擇越來越成熟,單粒播及精品種子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尤其是區域性的大品種更是受到農民歡迎。但是,“連續多年的供過于求,致使部分種子因庫存時間和品種結構等原因,已淪為無效庫存”。也就是說,在我們庫存的超過4億公斤的種子中,已經有一部分成為被淘汰的“無效種子”,如此便可看出,我們有關方面公布的今年種子供不應求的預測就要打折扣了。如果無視這一現實,硬要將其派上用場,雖不屬假冒偽劣,自當也算不得優質。
再看水稻及棉花種子。報道稱,“由于受異常氣候影響,2010年雜交稻種子出現不同程度減產”。如果不是有0.47億公斤的有效庫存墊底,今年雜交水稻的種植即將面臨種子不足。我們分析發現,在今年可供的3.01億公斤水稻種量中,庫存量即占到了15%,這其中同樣存在玉米種子那樣的無效份額問題。同時據報道,“因今年部分棉花主產區有一定程度的受災,再加上籽棉收購價上漲,導致棉種收購困難,棉種質量存在一定隱患”。
綜觀主要農作物種子的供應情況,盡管有關方面宣稱供應充足,甚至有的種子供大于求,其供應數量確有保障。但若從質量上考究,我國種子業界需要努力的空間還很大。
其一,我國種子企業還需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種子企業是特殊行業,擔當著非一般企業的特殊使命,全國人民吃飯穿衣最基本的需求能否得到保障,首先就指望著種子企業是否能提供優質且足量的種子。我國持證種子企業多達7600多家,大家首先應當把社會責任扛于肩上。
其二,我國各級政府部門還需進一步加強對種業企業的扶持及對種業市場的監管。如果我們任由種子企業自生自滅,或者任由假冒偽劣充斥市場,那么,我國種業發展只會越來越被動。
在種業市場競爭越來越國際化的今天,如果我們的種業企業沒有實力,種業市場又亂象叢生,那么,我國農作物種子質量的確保與提升就只會是一句空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