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國農產品等一干物種大幅度上漲,從而衍生出一系列的新詞,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糖高宗”、“藥你命”、“玉米瘋”、“棉花瘋”等等比比皆是。其中漲勢最為瘋狂的屬“棉花瘋”為最。
可是,在棉花價格一路高歌、節節攀升的期間,誰能想到其腳下所踏的是一家家因棉價太高無法支撐下去而倒閉的紡織企業。多位業內人士分析,“棉花瘋”在政府的調控下已得到控制,但是,在大量棉花的需求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對未來棉花價格的升勢仍不可掉以輕心。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高博軒向《證券日報》記者談到,當前雖然棉花價格有所回落,但應該算作真實價值的一種合理回歸,相對于市場供需而言,并不算被低估。不過,隨著政策調控力度的放松,不排除未來仍會大幅上漲的可能。
蝴蝶效應扇起“棉花瘋”
2010年,棉花價格不斷飆漲,不斷刷新近10年來最高紀錄。9月份以來,我國棉價瘋狂飆漲,每噸棉花價格穩步突破了18000元、22000元的關口后,大幅震蕩拉升,在跨越28000元之后,11月3日,鄭棉通過3個月的攀升達到了30000元的高點。
對于棉花價格上漲如此之快,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孔祥智表示,主要原因是供求關系影響了價格。
孔祥智分析:“供給還是不足,需求在一直上漲,導致價格在上漲,從供求上來看,這是必然的。去年生產量是下降的,我們這些年每年都靠進口,今年棉花進口減少了,像印度突然禁止棉花出口,其它國家棉花又還沒有過來,有一個過程。過來以后有可能緩解這個矛盾。”
有分析人士稱,一場百年一遇的暴雨引發了棉花價格的暴漲。2010年7月-8月巴基斯坦遭遇百年一遇洪災,棉花減產近30%。以此為導火線,引發了一場席卷全球的“棉花瘋”。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在集合多種因素之后,“棉花瘋”越刮越大。
“天災”“人禍”棉花成寶
造成棉花價格一直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國棉花協會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由于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棉花價格低迷,影響了棉農的種棉積極性,全國棉花播種面積大幅減少。而金融危機過后,棉花需求量大幅增加,棉花產需之間就出現了缺口,從而促使了棉價的上漲。
據一位農業局棉花站工作人員介紹,由于農民種植棉花費時費力,且近年來種植棉花成本日益高漲,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
此外,由于氣候原因,今年我國東部棉花主要產區受災嚴重,造成大面積減產。在棉花受粉時期,河北、湖北、安徽、山東等地陰雨天氣嚴重影響了棉珠做桃質量和數量。同時,中國南方多個省份遭遇了特大洪災。有市場報告預測,這次洪災將導致中國棉花減產5%~10%。
11月中旬,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稱,初步預計結果顯示,由于2010年棉花播種期遭受低溫、吐絮期遭遇連續強降雨等災害天氣,棉花質量和產量均受到不利影響。2010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7568.2萬畝,較上年減少1.1%;單產84.0公斤/畝,下降4.4%;總產量636萬噸,減少5.5%。
同時,國際棉花供需變化也對國內棉價造成影響。據報道,全球棉花主產區受災害因素的影響,產量下降,印度減少棉花出口,美元走低又帶動棉花期貨價格走高,這些疊加性因素助推了中國的棉花價格走高。此外,棉價上漲,也引起了游資炒作和棉農惜售現象。
相對于棉花的減產,市場對棉花的需求卻比以前增加了。金融危機后,紡織市場開始回暖,訂單增加使得棉花需求量加大。數據顯示,1至8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同比增長23.75%,已經完全恢復至危機之前的水平。但是,由于棉花減產的原因,使得棉花成為搶手貨,甚至出現無棉可買的情況。
期貨操縱“棉價瘋長”
投機者獲利近8倍
棉花的價值低估,造成了棉花產量的減少,這次的棉價上漲也許是棉花價值的回歸。但由于棉價上漲的背后有著期貨的身影,使得棉價的上漲超出了預期并脫離該產品的實際價值。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高博軒分析,今年棉花價格的漲幅明顯過大,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的炒作。我國棉價現已基本和國際棉價接軌,國際棉價的高位運行推動著國內棉花價格的上漲,加之今年我國棉花進口量增長明顯,在需求增長的情況下,國際資本炒作棉花價格,國內資金也跟風炒作,導致棉花價格的暴漲。
由于前期大量投機者將資金投入期貨,買進多單,將期貨價格拉漲之后,拉動現貨價格也再次上漲。而這些投機者在此期間獲得了豐碩的利潤。
有期貨人士算了一筆賬:7月28日開倉一手鄭棉,成交價格16600元/噸,保證金率11%,所需凍結保證金16600*5*11%=9130元。一直持倉10月15日在開盤時平倉,成交價格24680元/噸,獲利40400元。
7月28日-10月15日鄭棉漲49%,持有鄭棉合約獲利4.5倍,杠桿9倍。7月28日-11月5日鄭棉漲87%,持有鄭棉合約獲利8倍,杠桿9倍。
記者筆記:棉花漲價前,受經濟危機影響,棉價低的可憐,棉農的收益并不理想,導致種棉花的棉農減少。而在棉花價格上漲后,棉農手中的棉花已有一部分都被“有心人”提前買走囤積,在棉農想囤積棉花高價賣出的時候,棉價已經開始下調。現如今,物價都在持續高漲,可棉價的回落讓棉農心里很不平衡,一場由棉價引起的拉鋸戰就此開始。
要說在這場“棉花瘋”中收益最大的首推期貨市場中的投機者。如果操作合理的話,其收益至少能達4到5倍,更高的還能達到8倍或更多。
“棉花瘋”吹倒中小紡企
由于前期紡織行業回暖快,行業景氣,國內紡織企業的庫存量也處于低位,部分紡織企業的庫存一般都在半個月到一個月的用量。棉花價格的持續暴漲,使得這些紡織企業感到恐慌。
棉價過高訂單=虧本
有紡企負責人談到,從2010上半年開始,棉紗價格就一直不穩定,有時候貨源也很緊。9月份,由于棉花價格暴漲,棉紗價格是一天一個價,而且一漲就是一兩千元。在紡企面臨棉價“一天一個樣”的情況下,他們只能暫停與客戶簽合同。一些小型的棉紡企業,由于議價能力低,面臨著兩難的窘境:上游棉花產地的高價進貨,下游外貿企業不敢接單。
同樣,外貿企業也面臨著“有單不能做”的困境。紹興益佳紡織外貿公司總經理馮克堅表示,坯布價格上漲使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原本議好的10%利潤空間可能一下子被壓縮到5%,甚至虧本。
據統計,從9月10日新棉花上市到9月25日,僅僅半個月時間,普通棉紗價格從26000元/噸一路漲到33000多元/噸,精梳棉更高達35000元/噸以上。
事實上,目前我國紡織行業的企業利潤非常薄,甚至低于3%,因此一旦棉花價格大幅上漲,企業只能選擇提價。
與此同時,由于人民幣升值速度最近也明顯加快,以出口為主的紡織企業不僅面臨成本大漲的壓力,人民幣升值也讓企業的利潤消失殆盡。在重重壓力下,在紹興、蕭山等地,為了避免虧損,不少紡織企業要么加價,要么干脆選擇毀單、停產。
現買現賣使不得金飛達吃虧“零庫存”
棉花價格繼續高漲,讓不少生產服裝的廠家利潤嚴重下降。棉花一般占棉紡類企業成本60%?70%,按行業平均12%左右的利潤測算,棉花價格每上漲1%,企業利潤下降幅度為0.53%。如果按照棉花上漲幅度50%來計算,企業利潤一個月內下降幅度就可達26.5%。
這次棉價的上漲不只威脅到小型紡企,同樣也對有實力的上市公司產生了影響。多數紡企上市公司表示,將會提高產品價格來應對棉花價格的上漲。
出口產品高達100%的金飛達在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其凈利潤不得不一再下滑。金飛達內部工作人員表示,由于棉價漲幅過大,面料的價格也是持續上漲,而公司產品的價格卻無法提升過快,這使得公司的利潤大幅下降。
金飛達表示,業績變動的原因,一是國內服裝面料、輔料、匯率及用工等成本因素的快速上升;二是上年度凈利潤中包含了出售股權的非經常性收益290萬元。
金飛達內部工作人員向記者談到,棉花、人民幣、工資紛紛上漲,使得公司的利潤一縮再縮。
業內人士評價,除非有棉花生產基地,否則的話公司應該有一定的原材料庫存,可以避免類似棉花漲價的風險,現買現賣的公司是最吃虧的,只能被動承受原材料上漲帶來的高成本。
未雨綢繆??高庫存應對“棉花瘋”
在棉價下降之前,對于一些實力雄厚的紡織企業而言,可以依靠豐富的庫存來應對當前的漲價壓力,或者直接發展自己的棉花種植基地。
2010年棉花市場的瘋狂,實際上早有預兆。8月12日,美國農業部公布棉花供需預測,全球2010/11年棉花年末庫存減少至4561萬包(1包為500磅),消費量則從1.197億包上調至1.2087億包。當看到低庫存量遇到高消費量時,國際棉花期貨市場開始亢奮。
有紡企負責人說,棉花減產的信息年初就在業內流傳。年初,國內一些資金雄厚的紡織巨頭就已經開始囤積棉花。中棉協8月行業預告中描述:“大中型企業目前庫存十分充裕,有的大型紡織企業存有6個月的用棉量。”而以往兩年,他們的庫存甚至不足1個月用量。
記者采訪了孚日股份、魯泰A、杉杉股份等紡織上市公司后,發現上述企業都存在高庫存情況。
孚日股份證券部門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的庫存較多,能保證到明年2月份的生產,所以公司將不會于近期采購原材料。
上述孚日股份工作人士向記者講到,通過11月份的廣交會之后,各個企業的訂單將會因棉花漲價的因素而減少,畢竟產品的價格提高太多的話,客戶也不會接受。此后,在棉花需求減少的情況下,棉花的價格將因此而下調。考慮到在今年11月中上旬之后,棉花價格可能會有所回調。孚日股份坐擁大量的原材料庫存,可以避過棉花高價期,慢慢等待“棉花瘋”逐漸的平靜后再逢低買進原材料。
同樣,魯泰A也向記者表示將在庫存充足的情況下,等待買進棉花的好時機。
記者筆記:而對生產型企業來說,普遍利潤率較低,對原材料價格變動比較敏感,很難依靠自身的能力消化原材料價格上漲壓力,行業分化將進一步加劇,擁有資源或者產業鏈一體化的公司相對影響小。
在經歷了棉價高漲的時期后,已經有紡企開始考慮建立自己的棉花生產基地,被人掐住“脖子”的感覺并不好受,如果能實現自己供應原材料的話,并不是壞事。目前,已經有不少紡企開始著手完善自己的產業鏈了。例如聯發股份[48.26 1.15%]早在幾年前就有在新疆投資的想法,但一直未能成行,直到經歷了這次的棉花價格暴漲之后,才下定決心建立棉花基地,以達到自給自足。
“棉花瘋”推動紡企產業升級
你吃肉來,我喝湯。在“棉花瘋”狂吹之時,與棉花相關的產業也開始興旺起來。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高博軒認為,處于紡織業產業鏈不同位置的上市公司受棉價的影響各不相同。
對于上游的紡紗企業而言,由于掌握了紡織制造企業的原料優勢,棉紗價格得到大幅提升,極大的推動了企業業績的增長;對于服裝制造企業而言,成本的上升使得利潤水平大幅下降,公司業績受到嚴重影響;對于下游的服裝企業而言,不少品牌影響力強的企業由于訂單多,議價能力強,不少企業都實現了快速成長,毛利率水平也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業績增長理想。
盲目爆炒棉花企業??
股價與收益不成正比
業內人士評價,棉花價格上漲,首先有利于棉花種植,棉農受益。受此消息影響,新農開發[15.97 2.37%]、新賽股份[14.89 3.76%]的股價節節高升。
二級市場顯示,新農開發在11月8日的股價最高達20.86元/股,11月11日后開始持續下跌,至12月31日,新農開發以15.97元/股收盤。與此同時,新賽股份的股價走勢與新農開發如出一轍,在11月8日股價最高達20.26元/股,到12月31日以14.89元/股收盤。
據記者調查三季報發現,這兩家公司的利潤并沒有因為棉花漲價而出現大幅度的增加,其中,新賽股份的凈利潤竟然是虧損的。
通過調查后,記者發現新農開發曾在2010年8月遭遇洪水災害,預計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000萬元。
據了解,2010年8月12日凌晨5時,新農開發下屬南口農場遭遇和田河洪水沖擊。截止目前,初步統計受災棉田面積約2萬余畝,部分房屋和農業設施受損,預計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000萬元。新農開發表示,本次遭受洪災將對公司下半年的主營業務收入造成不利影響。
相比于新農開發的自然災害屬于無法避免型,新賽股份的虧損則來自于自家產業的經營不善。三季報顯示,新賽股份凈利潤(合并)為-2851.45萬元,較上年同期的874.74萬元增加-3726.19萬元,增幅為-425.98%。
新賽股份表示,為上半年至今公司棉花、棉紗產品銷售旺盛,毛利率較上年同期增幅較大,而油脂產品上半年價格一直處于低位運行,產品成本遠高于市場價格,近期油脂及副產品價格有所上升,總體上看,毛利率較上年同期減幅較大,嚴重影響了公司當期盈利狀況。
高棉價促使產業升級
除上述生產棉花的上市公司外,仍舊有部分紡企能在棉花漲價期間獲得可觀的利潤。
2010年,在棉價上漲的同時,雖然紡企也在上調產品的價格,但價格的變動仍無法跟上成本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各家紡企不得不考慮改變自身的經營思路。更多紡企則開始準備調整自身的產品結構,經營好特種產品。
杉杉股份的董秘錢程向記者表示,公司生產的西服屬于高附加值的產品,在產品的價格主要來自于公司的品牌效應,成本占的比例相對較少,再加上生產西服的面料以毛為主,所以棉價上漲對公司的影響要小很多。
據了解,類似婚紗、晚禮服、戶外運動服等產品,屬于紡織行業的“特種”產品,市場需求量比較穩定,且是高檔產品,略有提價不會影響市場的采購量。除了在出口市場和出口產品上進行調整外,創新工藝也為企業贏得了可喜的利潤增值空間。廣州南大地服裝公司將普通的牛仔服和“廣繡”結合起來,使普通的牛仔服裝附加值上升,價格也上升了。
由此可見,對于資金緊張的中小紡織企業而言,必須在新產品研發、品牌培育等方面下功夫,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杜敏表示,對于紡織企業而言,必須在新產品研發、品牌培育等方面下功夫,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以真正掌握國際市場的議價權和主動權。“棉價上漲會加速紡織行業的重組和整合,促使產業的集中度上升,一批中小企業將會被淘汰,這也是產業調整的大趨勢。”
記者筆記:棉花價格上漲對于品牌服飾企業影響有限,有市場基礎的品牌大多可通過提價、新品戰略等轉嫁,秋冬裝提價幅度普遍在10%以上,且折扣力度也明顯縮小。服裝板塊呈現消費升級、品牌貢獻突出的特征,如七匹狼、紅豆股份[7.11 1.28%]、報喜鳥[31.80 6.00%]等。
棉價仍存上升潛力呼吁棉花最低保護價措施
11月8日,國家發改委等7部門下發緊急通知,提出6項措施,維護棉花市場秩序。通知要求,有關部門要加強棉花市場的質量監管,重點加強對農村棉花經紀人的管理,嚴肅查處擾亂市場秩序和不履行質量義務的違法行為。
在業界看來,央行近期再度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形成了強烈的收縮流動性的預期,使得之前瘋狂的棉花市場受到抑制,棉價出現回落態勢。
雖然棉花價格出現小幅回調,但多數業內分析師認為,棉花價格仍有穩步上升的可能性。
預計2011年棉價將呈高位震蕩
11月11日,棉花期貨行情急轉直下,這天也成為今年棉價的一個重要“拐點”。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貨主力1105合約從當天起連續大跌,11月18日的結算價只有26955元/噸,而此前最高報價為11月10日的33720元/噸,每噸跌了近7000元。
在棉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奎屯、阿克蘇許多棉花企業開始減少購進甚至停產,而紡織企業的悲觀情緒較濃,不愿購進新皮棉。
此前兇猛的棉價正在讓新疆棉花產業鏈陷入僵局。“暴漲時籽棉價格居高不下,棉花加工企業不敢大量進貨,即使生產出來皮棉,也沒有棉紡企業敢接盤。”石河子地區最大的皮棉銷售公司、新疆西部銀力棉業(集團)副總經理洪平表示,漲價時,棉花販子和加工廠的價格“喊得高”,但實際上多數“有價無市”,敢于大筆進貨的棉紡企業很少。目前價格下跌,大多數企業都面臨虧本危險,因此都持觀望態度。
近期,中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10年中國農村政策執行報告》稱,國內棉花價格屢創新高。328級棉花月均價從1月份的14932元/噸上漲為10月份的24701元/噸,上漲80.9%。預計后期價格呈高位震蕩。
如何避免“棉花瘋”東山再起
席卷整個紡織市場的“棉花瘋”告一段落,對于此次棉花的瘋狂漲價,相關部門開始考慮怎樣才能解決棉花缺口的問題。
山東省農科院棉花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汝忠認為,國家應該從長遠考慮,出臺相關政策,穩定棉花種植面積,擴大總產量;同時通過科技投入,提高單產,保障國內棉花不低于70%的自給率,這樣才能基本上維護國家整個紡織業的安全。
據了解,為了保證棉花的供應,印度、巴基斯坦及美國等地都在政策上給予了大力的扶持。資料顯示,棉花生產大國印度建立了棉花最低支持價格,并通過印度棉花公司資助棉花發展項目;巴基斯坦也建立了棉花保護價格;從1994年開始,墨西哥實施了扶植農業計劃,對種植三年以上的棉農每公頃補貼73美元,植保衛生補貼129美元。
此外,美國棉農則享受美國政府提供的高達89%的補貼,即每賣100美元棉花政府補貼89美元,有效地保證了美國棉花的穩定生產。而中國棉農目前僅享有國家每畝15元的良種補貼。相對而言,中國棉花產業基礎顯得異常脆弱。
杜敏表示,棉花價格的不穩定是影響農民種棉積極性的重要原因,國家應該對棉花采取最低保護價措施,在適當的時候啟動,從而保證種植戶的利益。
“國家的宏調政策,無論是從糧農補貼、農資綜合補貼還是農業保險包括棉花的基地建設方面,都應該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杜敏說。
記者筆記:事實證明,光靠國際進口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問題是怎樣才能提升國內的棉花產量。
在棉價回落后,國內棉農的存棉量達到了一個小高潮,但有棉農表示:“啥都在漲錢,就棉花跌錢,越跌越舍不得賣。”目前,已出現囤棉現象,棉農們盼著價格繼續上漲,而加工企業認為棉價太高,不來收購。如何把握兩者的平衡點,并借機提高棉農的積極性成為一個新問題。(鳳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