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9月5日,參加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玉米新品種“浚單20”產業化研究與開發項目觀摩會的80多位專家和種子企業代表,目睹穗長盈尺的“浚單20”玉米棒子后,眼睛為之一亮。中科院院士戴景瑞、榮廷昭均表示,“優良品種與配套技術有機結合”是解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
“浚單20”是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于2003年通過國審的玉米新品種,曾創造我國夏玉米百畝連片平均畝產1018.6公斤的高產紀錄。先后被農業部列為“國家重點示范推廣玉米新品種”,被科技部列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和“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
更可貴的是,它自審定以來的快速大面積推廣。2006?2009年,“浚單20”已連續4年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2009年更達3675萬畝,成為目前河南第一、全國第二大玉米種植新品種;近5年累計推廣9184.2萬畝,獲社會經濟效益73.7億元;今年的推廣面積更加躍升到4000萬畝以上,僅生產高純度雜交種就可達到1億公斤。
河南省科技廳副廳長馬世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浚單20”走過的產業化道路,至少可以給我們以下3個方面的啟示:
一是產業化必須示范開路,實現“六統一”規范化管理。與推廣“浚單18”等其他玉米新品種一樣,“浚單20”一經審定,鶴壁市農科院就在該市淇濱區、浚縣和開封市蘭考縣建立了3個百畝高產攻關田,14個千畝高產樣板田,2個萬畝示范田,采取“小面積攻關、核心區示范、大面積推廣”的成果轉化模式,建立了百、千、萬畝連片示范推廣的同心圓模式。
既實現了種植面積的迅速躍升,也由于統一供包衣種子、統一播種時間、統一水肥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集中收獲的規范化管理,保證了產量、質量與推廣面積的同步提高。
二是產業化必須建立靈活機制,實施“七個結合”。他們按照“政府引導、專家服務、統一組織、群眾實施”的原則,探索出了主持單位、管理部門、基地、企業等為一體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合開發體。鶴壁市農科院通過“產學研相結合”,與合肥豐樂、北京德農、山西屯玉、河南太行等4家國內種業公司合作成立“國審‘浚單20’市場開發聯合體”。企業不僅銷售種子,而且參與到基地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良種與良法、良種與企業、良種與農民、良種與市場、良種與核心區建設、良種與糧食高產創建、良種與現代化技術創新體系的“七個結合”,實現了成果在全國玉米主產區的快速推廣。
三是產業化必須抓住關鍵環節,建立六大技術配套體系。鶴壁市農科院組裝配套的簡化栽培技術體系,緊扣播前、苗期和大喇叭口等時期的三個關鍵環節,實施了包括優良種子包衣處理技術,高質量精準播種與全苗技術,前期壯苗技術,秸稈粉碎還田、病蟲害與雜草綜合防治技術,科學配方施肥與化肥深施技術,小麥晚播、玉米晚收增產技術等六大技術配套體系。
馬世民表示,“浚單20”的產業化道路,不僅實現了鶴壁市乃至河南省“三農”人才資源的有益協作,優良品種與先進栽培技術的有效結合,而且實現了一系列現代農業技術的熟化和集成,探索出了一條農作物新品種克服瓶頸制約、快速大面積推廣的道路。
(科技日報)(本報河南鶴壁9月8日電 作者: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實習生 黨江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