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棉田需要進行的作業很多,但孰先孰后是有講究的。近日筆者到南皮縣開展技術咨詢服務,看到一塊棉田,棉盲蝽為害嚴重,棉田尚未整枝,小行間已經封嚴,底肥不足,追肥未施,既需打藥治蟲,又需整枝打杈,還需追肥和化控。應該怎樣安排作業順序更合理呢?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整枝該地塊小行距僅41、42厘米,這是較普遍的一種種植模式,小行距太小,不能使果枝正常生長發育。而株距又不大,再加上沒有整枝,致使小行間封壟過早過嚴。應立即將小行間無用的葉枝去掉,將大行間已長出果枝的葉枝進行打心。無用的葉枝充斥其間,既消耗大量的水分和養分,還嚴重影響了棉田的通風透光;并為害蟲提供了棲息場所和豐富食料,有多害而無一利。
如果整枝缺乏勞力,雇工也要進行。否則小行間結鈴很少,而且容易爛鈴,還增加了治蟲困難。如果不整枝先治蟲,不僅浪費農藥,而且打藥難度很大,使治蟲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先進行追肥,將使營養生長更加旺盛,不僅浪費肥料,還會使棉田環境更加惡化,更有利于害蟲為害繁衍。
其次是治蟲在整枝的基礎上才能進行仔細周到的噴藥,提高防治效果。
再次是施肥和化控整枝、治蟲后進行施肥和化控,這樣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將營養成分多用在開花結鈴上。
各塊棉田的主要矛盾不同,作業順序也不相同。如果旱情嚴重,不僅封不上壟,還嚴重阻礙了頂尖和果枝的正常生長,則應把施肥澆水放在首位;如沒有澆水條件,則應把葉面噴肥放在首位;如蟲害爆發,則應把治蟲放在首位。一旦將作業順序選擇錯了,將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河間市國欣農村技術服務總會劉春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