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ying)光臨種業商(shang)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shang)務(wu)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xin)息(xi)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76家外資種業進入中國 轉基因戰爭:種子"掌握"世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07-03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793
 

本刊記者  朱中原 文

來源:人民網-《大地》

    2009年底,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趙剛發布了一份駭人聽聞的研究報告:“目前已有70多家外資種業公司進入中國,我國種業正遭遇滅頂之災”。

    此語并非危言聳聽。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在我國登記注冊的外商投資農作物種業公司已有76家,其中包括26家獨資公司、42家合資公司、8家中外合作經營公司。而這些名義上只能占合資公司49%股份的公司卻實際上掌握著種子公司的核心資源:技術與專利。

    這些跨國種業大鱷中,為首者便是處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種業巨頭孟山都公司。

    商業“帝國”

    孟山都改造全球農業是從控制全球種業市場開始的。但熟悉的人都知道,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孟山都就已開始了全球擴張步伐。

    1908年,孟山都完成了第一次收購計劃---收購伊利諾斯州的商用酸公司,從此開始擴張步伐。塑料、合成橡膠、調味劑等方面它都開始涉及,但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直到1980年代收購了一家制藥企業后,孟山都開始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

    第二年,孟山都的科研人員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改變了植物細胞的基因,實現了生物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這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

    從1985年到1993年,孟山都進行了多次重大戰略重組,將重心更多放在生命科學、農業、醫學和食品上。

    從一家普通的化學公司到農業壟斷巨頭,孟山都走了將近一個世紀,然而,將觸角伸向海外,成就全球種子霸業,孟山都僅用了三年時間。

    1998年5月,孟山都斥資23億美元接管了美國第二大玉米企業迪卡爾,這使得孟山都成為玉米市場中的龍頭老大,由此擁有美國棉籽市場85%的壓倒性份額,以及在棉花種植行業的全球優勢地位。

    隨后孟山都又斥資14億美元,購進了嘉吉公司在中美洲、拉丁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國際種子貿易業務。

    1999年5月,孟山都與卡吉爾公司聯合共同投資1.5億美元建立生物農產品開發公司。當年的《華爾街日報》評論說:“孟山都已經有效地控制了全球種子產業。”

    2005年,孟山都在兼并了Seminis以后,成為了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的領跑者。

    孟山都是世界上頭號轉基因公司,總部基地設立于密蘇里州。它也是化學除草劑草甘膦(也叫綜合組滅草劑)的世界最大生產商。

    20世紀90年代開始,孟山都花費了大約80億美元買下種子公司,以填補它作為世界領先除草劑生產商的角色。這個戰略可用1999年4月12日孟山都CEO Robert B. Shapiro接受《商業周刊》的采訪來定義,他認為這是為了建立一個全球聯合的“世界三大產業”---農業、食品和健康??這些現在仍然是分開的商業,但是這將有一系列的改變將其引領到一體化的進程。孟山都正扮演著將其融合到一起的變革者。

    到現在為止,孟山都已經構建起了一個全球擴張的龐大商業帝國。

    經濟陰謀與政治攻略

    孟山都與美國政府的合作關系由來已久。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一種含有抗生素藥類抗體的煙草在美國成功培植。當時有人驚嘆:“人類開始有了一雙創造新生物的‘上帝之手’。”

    1986年,美國副總統老布什與孟山都高層在白宮召開了一個特別戰略會議。曾任美國農業部官員的克萊爾?霍普?卡明斯透露,這次非公開會議的目的在于討論對發展中的生物技術行業撤消管制的問題。

    1988年,老布什當選為總統后,迅速落實幾年來“密謀于室”的計劃,決定給孟山都和其他主要的轉基因公司大開市場綠燈,讓他們“大顯身手”。

    隨后,副總統丹?奎爾在1992年5月26日宣布了老布什政府對生物工程食品的新政策,他公開表態:“對生物技術產品的監管將與其它產品相同,沒有必要進行特別的管制。這個改革措施會加速和簡化通過生物技術向消費者、糧食加工者和農民提供更好的農產品的程序。”

    美國作家F?威廉?恩道爾(F.William Engdahl)在他的新作《毀滅的種子:基因操縱的幕后動機》(Seeds of Destruction: The Hidden Agenda of GMO)中對這個決策背后的原因有這樣的闡述:這是為孟山都等公司的轉基因推廣進程掃清道路。他說,的確無論在當時和后來的幾年中,政府沒有頒布一個管制生物技術和轉基因產品的新法律法規,盡管憂心忡忡的議員們多方努力,認為很需要這樣一部法律來規范轉基因產品,以避免未知風險和可能的健康危害。有了老布什政府1992年的裁定,政府監管部門只是簡單地以轉基因產品生產公司提供的數據來判斷新產品是否合適,美國政府從未與孟山都等基因巨頭們唱過反調。

    在從領跑者變為全球種子帝國霸主的過程中,孟山都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政治游說。而政治游說又是以國際貿易背景為前提的。

    1991年2月,“美國競爭力總統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調動全部力量進行轉基因技術開發并促其商品化”的方針。此后,孟山都將重點徹底轉向生物技術領域,成為商業性開發應用轉基因農業技術的主角。

    孟山都通過不斷游說政府,對消費者洗腦,對農業生產者施壓,去推動農業的商業化,孟山都從每個消費者的嘴里聚斂著巨額財富。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完成之后,孟山都再進一步通過游說政府,控制市場和更為深入的消費者,將商品化后的貿易范圍不斷擴充到全球。

    在發動轉基因糧食作物這場“基因革命”向世界擴散的過程中,美國政府充當了主要推手。

    在種子戰爭中,美國的戰略意圖是可想而知的,其幌子就是其所鼓吹的農業商業化。

    恩道爾說,“美國在全球化的糧食生產中追求最大的利潤,并由此產生大約15?20個全球的巨頭企業,大部分被美國控制,私下里這自然被構想為美國全方位優勢的戰略價值,這是輻射全球的權力。”轉基因工程和終極者專利“自殺之種”從2007年開始便成為孟山都領有執照的專利專項。然而,很少有人意識到,孟山都的這個專利持有是通過美國農業部(USDA)與美國政府合作的。而商業化農業本身則只是經濟戰爭的一個幌子。

    恩道爾認為,轉基因工程不像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樣僅僅是孟山都集團的貪婪和對種業的壟斷,盡管他們對此也很貪婪。這與背后的權力有關。他們照搬的手法與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東印度公司如出一轍。英國海軍和軍隊以及政治的力量來自于私人壟斷集團在背后的支撐,他們主要的意圖在于用鴉片讓中國人沉溺其中,從而阻止中國向西方的開拓,并控制了中國的發展。“用一種全新的角度去理解的話,我更傾向于把轉基因工程的推進比作新一輪的鴉片戰爭。”

    恩道爾強調:與其背后陰冷的目的相比,轉基因生物革命本身對于人類的意義顯得無足輕重,轉基因生物工程推進的歷史,就是美國優生學戰略推進的歷史。

    在此戰略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末,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的一個龐大的轉基因項目正式啟動,阿根廷成為第一個實驗品,他們認為其意義相當于“第二次綠色革命”。

    在增加單產的幌子下,墨西哥、巴西、委內瑞拉等發展中國家正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引導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該基金會甚至給這一進程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商業化農業。從1996年到2004年,僅僅用了短短8年的時間,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了約40倍,達到1.67億英畝,大約占世界農業耕地總面積的25%。

    1996年,阿根廷總統梅內姆向孟山都公司頒發許可證,允許它在阿根廷全國獨家銷售轉基因大豆種子。孟山都將轉基因大豆種子大批量引入阿根廷農業的同時,配套地使用了自身的“農達”除草劑,如此一來,孟山都的轉基因種子成為了一種全新的、用工業化方式生產大豆的商業化農業的基礎,而阿根廷的土地將成為一個龐大的生產種子的工廠。

    記者了解到,孟山都1974年推出“農達”除草劑以來,至今仍保持盈利。它是上世紀90年代能為農業帶來增長因素的產品,1996年的銷售額是1990年的3倍,甚至比創歷史佳績的1995年的銷售額還高出20%。

    隨著《免耕法》的日益普及,“農達”除草劑在之后幾年繼續創造了可觀的利潤。需要解釋的是,使用特殊的“農達”除草劑的田地,不需要進行一般的泥土翻耕,利用這種免耕農作方式,孟山都宣稱轉基因大豆有益于生態環境,并兜售給阿根廷農民。

    目前,孟山都正在為打造一個全是轉基因農產品的新世界而努力。該公司最鼓舞人心的預測是:“如果全球都采用轉基因農產品,那么這將會在下一個十年內給公司帶來每年2100億美元的收入,而發展中國家則會得到最大的潛在收益---每年國內生產總值提高2.1%。”

    中國誘惑

    一個擁有龐大人口的中國,對于一個擁有雄厚轉基因技術的美國大象來說,顯然具有著巨大的誘惑力。

    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馬淑萍透露,中國種業市場價值目前已達到550億元人民幣,潛在市場價值很快將達到900億元左右。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種業市場,此前的2005年,我國種業貿易額還只有350億元,位居世界第二位。

    促使種業規模不斷做大的是人口增長和土地稀缺推動的日益龐大的糧食需求。先正達種業(中國)玉米研發總監盧洪算了一筆賬,到2030年,世界人口將增長到80億,意味著每公頃土地要養育5個人,而在1960年,這個數字是2個人。2004年,全球農業產品的總量是41億噸,到2020年,預計將增長到60億噸,其中增加的近20億噸產量中的75%,將由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來提供。

    面對誘人的中國種業市場前景,杜邦-先鋒、先正達、孟山都等國際種業巨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先鋒1996年已進入中國市場,與國內的登海種業、敦煌種業建立兩家種子合資公司,在遼寧鐵嶺設有種子研發中心,先鋒中國區原總裁劉石說:“截至2009年,先鋒種子在中國種業市場所占的份額已經超過3%。”

    此外,世界種業的另一大巨頭先正達目前在中國累計投入10多億元,并在國內設立了其在全球范圍內的第二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先正達種業(中國)玉米研發總監盧洪說,今后5年,先正達還將投入4億元左右進行包括轉基因作物在內的生物技術研究。

    雖然已經安營扎寨,但由于中國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國際種業巨頭在國內市場的影響力仍然有限。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士煌說,外國公司在油葵、甜菜等小產業已占領大部分市場,但目前在玉米種業市場占的份額不到2%,中國雜交水稻、棉花等種子完全自給。

    在種子新品種開發方面,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劉平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7月31日,農業部口徑共受理植物新品種(以農作物種子為主)保護申請5099件,外國農業企業申請只有223件。

    綜合來看,外國種業巨頭對本土種業尚未構成重大威脅,然而在與外資的正面交鋒中,中國種業的缺陷已經愈加明顯。

    作為全球最大種業市場,中國正不斷吸引跨國種業巨頭搶灘登陸。中國數千家大大小小的種子公司已與他們建立起形式多樣的合作和競爭關系。

    2009年11月25日-27日,在廣州舉辦的2009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上,美國孟山都公司、先鋒公司、瑞士先正達、德國巴斯夫等跨國種業巨頭紛紛占據著主要展覽位置,為人們帶來了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轉基因玉米、番茄、西瓜等展品。

    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鄧光聯說,目前,全國有49家持有效證照的外資企業,包括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等各種類型,外資進入步伐加快。

    從具體作物種類看,美國轉基因抗蟲棉品種曾一度占據國內市場份額80%以上,但目前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棉品種已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自2000年至今,外資企業在中國共審定玉米品種84個,占3.05%,盡管總體市場份額不大,但一些品種推廣速度很快;在蔬菜種子市場中,“洋品牌”占據新、奇、特品種市場,控制50%左右市場份額,利潤占到80%以上。

    “我們的業務在中國發展良好,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國家,農作物種植面積大,老百姓用了這些高產的種子,就會進一步擴大需求。”西班牙艾諾斯種業技術(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尹淑萍經理說。

    搶灘登陸

    毫無疑問,孟山都對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糧食大國胃口最大。

    從2008年到2050年,世界需要多少糧食?“據估計這個數字相當于地球過去1萬年糧食的總產量。”孟山都董事長休?格蘭特(Hugh Grant)的話讓人吃驚,然而更讓人意外的是,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食品結構的轉變是這一龐大需求的主要增長推動力。

    正因如此,孟山都意識到中國潛在的巨大金礦。

    50代初,孟山都公司在香港設立了銷售機構,建立了自己在遠東和中國地區的第一個市場和銷售辦公室。

    80年代以來,孟山都又先后在上海、廣州和北京設立了代表處,還致力于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尋找可能的投資項目。

    1990年代,孟山都在中國陸續有合資的生物技術項目。目前,孟山都與包括中國國家科技部、衛生部和農業部在內的許多國家機構都建立了聯系。

    1998年,河北省保鈴棉花遍地開,當時棉農反映:“棉田幾乎見不到幼蟲,蕾鈴上找不到被棉鈴蟲危害的蟲孔。”

    而在兩年以前的1996年,孟山都公司與河北農業廳下屬的河北省種子站以及美國岱字棉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個生物技術合資企業---河北冀岱棉種技術有限公司。這個由中方管理的合資企業第一次將生物技術抗蟲棉---保鈴棉棉種帶入中國市場,僅在1998?2002年間,保鈴棉種為河北和山東省農民節省農藥費用近7億元人民幣;根據對2500名種植者的調查,保鈴棉的產量平均高于常規棉花25%,平均每畝增收400元以上,這就意味著僅2000年一年,保鈴棉就給中國棉農提高了16億多元人民幣的收入。

    種子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原所長黃大?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孟山都在中國河北和安徽搞過冀岱棉和安岱棉的投資,這兩個是他們合資的公司,孟山都直接控股。當時是孟山都直接把他們的產品拿到中國來應用,而在利潤分成時他們占據了70%?80%。這在當時農業部是不贊成的,但是地方為了發展當地的農業、提高積極性而贊同了這個合資公司。他們的產品是好的,但是所占有的利潤太大。但是后來因為中國抗蟲棉的推廣應用,在價格和產品質量上也占據一定優勢,所以之后孟山都的合資公司在棉花市場上占據的份額越來越少。”

    據悉,孟山都在中國已有2個棉種合資公司,1家雜交玉米合資公司。在這些合資公司中,孟山都約占49%股份。

    2001年3月,孟山都與中國種業集團公司合資成立中種迪卡雜交玉米種子有限公司,在中國開發迪卡公司培育的玉米雜交種DK 683、DK 656、DK 743、DK 007等。這幾個雜交種在中國西南、西北一些省區試種并通過審定,豐產性、抗病性、抗逆性均非常優秀。

    2004年,作為全球頭號轉基因技術公司,孟山都終于獲得了中國農業部發放的抗農達基因改造大豆、兩種轉基因玉米及兩種轉基因棉花的永久性進口安全證書。此舉為持續進口孟山都轉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鋪平了道路。

    2009年11月4日,孟山都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這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開展的是生物信息學和基因組學的初期研究,并為孟山都全球研發網絡與中國科研人員的合作提供平臺。除美國總部外,孟山都還在歐洲、巴西和印度設有研究中心。

    然而,可持續的農業發展并不只是片面追求高產,而是節約型、可持續的糧食產量提高。隨著人口增加和水源缺乏、能源短缺、氣候改變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創新農業生產方式被提上日程。

    “我們的目的是幫助農民生產更多的同時節約更多。”孟山都中國總裁杜尚說,“因此,我們承諾投入1000萬美元用以開發改良種子性狀以提高產量。到了2030年,孟山都改良玉米、大豆和棉花的畝產能力達到2000年水平的兩倍,同時我們承諾,在達到相同畝產時化肥、農藥、水和能源等消耗量下降到現有水平的1/3。”

    杜尚認為,從目前生物技術的應用來看,做到這一點并不是太難。“中國有10億農民,他們作為直接與土地打交道的人,更能體會‘更多、更省、更節約’意味著什么。”

    盡管我國法律規定,外資企業最多只能持股49%,但國外種業巨頭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卻有效地實現了外資的實際壟斷。

    據公開資料顯示,國外公司已實際控制我國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據了解,國內主要規模化蔬菜生產基地,特別是出口型蔬菜生產基地,國內種子品種全線失守。

    2000年我國頒布了《種子法》后,首先對外開放蔬菜、花卉種子市場。國外大公司如美國圣尼斯、瑞士先正達、法國利馬格蘭、以色列海澤拉、泰國正大、荷蘭比久、荷蘭瑞克斯旺、荷蘭安莎等迅速在中國注冊公司,各憑技術實力瓜分市場。

    屈指可數的種業巨頭的進入,卻讓國內上萬家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的種業難以招架。這種擠壓首先表現在蔬菜和花卉種子的失守;之后是棉花種子市場的敗退,緊接著,轉基因大豆商品外壓境,讓國產非轉基因大豆茍延殘喘,加劇了東北大豆基地豆農和加工業的生存危機。

    據公開的資料顯示,目前世界前10強的種業企業在世界種子貿易額中所占份額達35%,而我國前10強種業企業同期只占全球種子市場銷售額的0.8%。

    “中國種業確實有可能面臨滅頂之災。”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萬建民說。萬建民還警告說,“在合資形勢中,中國種業公司在逐漸失去研發能力。”

    《大地》 (2010-06-16 第01版)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