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是蘆筍品種更新時節,品種更新有幾個突出的問題,一定要注意:
一、土地的選擇蘆筍種植,一定要選擇地勢高、能排能澆、有機質含量高的沙土、沙壤土地,這樣的土壤疏松、肥沃,利于根系發展,便于管理與采收;略有粘性的土壤需要加大有機肥的施入量,而且只能種植綠蘆筍,不適宜種植白蘆筍。不要選擇水稻田和易積水成澇的地塊,地下水位高、積水的地塊,對深根性的蘆筍生長不利,而且多發病害,難以管理。另外,已經種植過蘆筍的地塊,要盡量避開,因為土壤中真菌多,下岔易患莖枯病。前岔是果園、桑園、蔥科類作物的,也盡量避開,這類的土壤易導致蘆筍根腐病的發生。老筍區需要在原地種植的,必須先進行土壤消毒處理,方法是在移栽前,每畝地用10千克施鈉寧加3千克多菌靈進行一次土壤消毒后,再種植。
二、品種的選擇近幾年推廣使用的雜交新品種,與以前的常規老品種相比,差別很大,雜交品種一是生長速度快,能提前一年采收,二是產量和品質級別提高40%以上,三是抗病性增強60%多。因此,一定要選用雜交新品種。目前在國內各省區種植表現較好的雜交品種,國產品種有:新王子F1、2000-3F1、冠軍F1、碩豐Fl等,進口雜交品種有:阿波羅F1、格蘭德F1、澤西巨大F1、(全雄種)等。需要說明的是,國外進口雜交品種抗病性不如國產雜交種;而且進口雜交品種,假種子甚多,農戶在購種時一定要謹慎。
三、夏季高溫期育苗技術盛夏育苗,有幾個問題要特別注意:1.用井水浸泡種子2天,每天換水2次。2.干凈的毛巾浸濕后將種子包起來,放置室內催芽,每天清水沖洗毛巾種子一次,約5-6天,有10%的露白,即可播種。3.苗床的面積要盡量寬大,澆透大水,水滲下后即可播種,點播行、株距按10厘米見方,覆蓋3厘米細土。4.夏季溫度高,有條件的苗床上可加遮陽網遮阻,不用遮陽網的,也可以撒3-5厘米青草遮陰;如苗床失水,可向青草上灑水保證畦內土壤濕度,不使種子落干。當種子在播種后大約10夭發芽出苗時,在傍晚將蓋草除去。5.小苗出土30天后,拔除苗床雜草,每10平方米撒施0.5千克尿素,追肥后澆水。此時正值雨季,需噴施多菌靈400倍液防治莖枯病。
四、苗期管理夏季蘆筍幼苗生長迅速,注意苗床排水,及時清除雜草,預防莖枯病的發生。幼苗生長60天后,即可移栽。如秋季不移栽,明年春季移栽的筍苗,筍苗生長到40厘米高之后,可能會倒伏,此時可用鐮刀割掉地上莖,然后每10平方米撒施0.5千克尿素+1千克復合肥,追肥后澆水,使肥料充分溶解。雨季每隔7天,對筍苗噴多菌靈400倍液防治莖枯病。要保證幼苗安全越冬,上凍前給苗床澆一遍越冬水,然后撒一層農家肥,或者干草,就能確保幼苗安全越冬,來年早春即可移栽。
五、大田地的準備經過多年試驗觀察,挖定植溝栽蘆筍的方法并不太科學,而大田普遍深耕一遍,是最科學的辦法。按每畝5-6方腐熟好的優質有機肥和50千克氮、磷、鉀(45%)復合肥撒于地表面,然后用鏈軌拖拉機拉一個深耕犁深翻0.45米,使生土、熟土、有機肥、化肥充分混勻。這樣蘆筍不僅能早期豐產,而且后期能持續高產穩產。因為蘆筍85%的根系生長在地平面以下15-45厘米土層內。由于正常情況下耕地深度為20-25厘米,蘆筍60%-70%的根系將來生長在20厘米以下的生土層中(板結土),并且蘆筍根系是以斜向下約5-10度角向外生長達1-1.5米的,所以只挖50厘米寬的定植溝,遠遠不能滿足蘆筍根系生長的要求,也達不到后期高產穩產的目的。有些人連定植溝都不挖,其產量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