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發放以來,中國的各行各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中國的國力空前提高,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越來越大。
與眾多的其它行業相比,中國農業的開放最晚,開放的程度也最小。中國種子產業更是沒有真正意義的開放。以在糧棉油作物種子領域舉例,外資不允許設立獨資公司;合資公司必須由中方控股;在品種的審定,種子的生產和銷售都需要批準和登記,還有諸多限制…。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種子行業實際引進外資僅僅約一億美元,品均每個農民不足一元人民幣,而且絕大多數實在蔬菜和花卉領域,而非主要農作物領域,與其它行業相比微不足道,比如家用電器行業在同期引進外資高達一百多億美元。
中國的蔬菜花卉種子市場開放最早,造就了壽光、海南等世界性的蔬菜生產基地的建設和繁榮,其結果也造成了人民菜籃子的極大豐富和品質的提升,有力地支援了我國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據對壽光菜農的調查得知,過去國產蔬菜的種子很便宜,一畝地的種子成本幾百塊錢,但產值業只有平均六千元;現在購買進口種子,每一畝地的成本四千元,是貴了許多,但是產值可以達到兩萬余元,收入大幅度提高。這樣利國利民的事情這難道不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嗎?正如一位網友所說“蔬菜種子價值就是高,番茄、甜椒的種子多是雜交種,本來就貴,而且種子小且輕,番茄每克約300-350粒,甜椒每克150粒,一畝地用不了多少克,而這些產品的田間產出值是很高的,農民又不傻,合不來他才不買呢?”
反觀我國的糧棉油種子市場一直沒有真正放開,在水稻,小麥,大豆等領域,外資企業根本沒有進入;棉花種子外資企業曾經涉足,推動了中國抗蟲棉技術的發展,使得中國走出了一度的困境,也支援了中國紡織業和服裝業的發展。可是由于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原因,外資公司在棉花種子領域已經是兵敗如山,基本退出了市場;外資企業真正開始進入的只有玉米種子市場。但是直到今天為止,所有外資公司合資企業的市場份額加在一起不足10%,如果以外資實際所持股份計算,尚不足5%。以如此緩慢的發展速度和區區的市場份額而驚呼“外資控制中國種子市場”,實在有悖市場經濟的基本常識;也說明我們的種子產業是多么的落后、閉塞、和弱不禁風。
以中國大豆為例。中國的大豆種子市場外資企業根本沒有涉足,中國的大豆種子公司完全掌握在中國公司手中。但是幾十年來形成的分散經營,技術落后和陳舊的經營理念使得中國的大豆生產水平和和供應能力遠遠無法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中國現在每年大豆需求量的2/3需要進口,這正是在上游產業鏈閉關自守、不思進取的結果。中國的大豆只有走種子產業改革開放之路,從源頭上引進先進的品種、技術、經營和管理理念,才能使中國的大豆生產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增加國內的生產供應能力,減少對于進口的依賴。
我們不妨再看看巴西農業發展的實例。巴西的農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巴西農業改革開放20余年來,幾家外資的種子公司“控制”了巴西2/3左右的種子市場。但是其結果是,巴西在過去20年來,玉米的生產效率和單產提高了三倍,大豆的單產水平提高了1。8倍。可以說,外資的種子公司幫助巴西成長為一個農業大國和農業強國。巴西的農業生產不但自給有余,每年還大量剩余產品出口世界各地,成為在世界農產品市場上唯一可以與美國全面爭鋒的國家。巴西農業發展的實例和中國在家電、電子、通訊、汽車制造等行業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革開放不但不會造成外資“控制”當地產業,反而會極大加速當地的行業的技術進步、產業化的發展和完善,并且促進經濟提速,更有助于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家安全的戰略。
國內的某些農業企業、種子公司的領導,其思維方式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時代,不會運用市場經濟的方法經營和管理企業。他們一旦遇到了經營難題,便會以“糧食安全”、“產業安全”、“民族利益”、“國家主權”等聳人聽聞的詞句蒙蔽領導,忽悠百姓。其目的無非是要政策扶持,資金支持,以便能夠在現在的安樂椅上再熬兩年。可其結果是,造成公共資源的不斷浪費,腐敗事件頻發,并且最終一事無成。“保衛中國大豆”的口號喊了7、8年,一方面某些企業拿國家的補貼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洋大豆越進口越多。這難道不是我們應當記取的教訓嗎?
某些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之下,互相配合,形成利益集團。他們編造了一個跨國公司要壟斷全球/中國技術和市場的“陰謀論”的驚天謊言,對領導、媒體和公眾反復灌輸。他們深信,不厭其煩的宣傳一定會使公眾從“將信將疑”,到“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甚至“深信不疑”。這種手法很高明,隱蔽性強,可以訴諸國人情感,領導重視,媒體追捧,所以屢試不爽。
以我看來,這些利益集團以“國際慣例”和“中國特色”兩種手法交替使用,左右政府的政策導向,侵占公共資源和誤導公眾輿論,把自身和局部的利益凌駕于社會發展的大眾利益之上,他們才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產業以及社會發展道路上最危險因素。(作者: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