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這項政策從2006年開始實施,目的是通過秸稈腐熟還田、綠肥種植和商品有機肥補貼,有效培肥土壤,提高耕地質量,增加作物產量,改善產品品質。2009年補貼項目在21個省(區、市)的287個縣實施,覆蓋面積達到1550萬畝以上。2010年,國家將進一步加大項目支持力度,擴大補貼范圍和規模。在南方稻作區繼續推廣稻田秸稈還田腐熟技術,按每畝使用秸稈腐熟劑2公斤計算,每畝補貼20元。在南方冬閑田集中地區適度發展綠肥種植,按每畝播種2公斤及拌種根瘤菌成本計算,每畝補貼20元。在北方地區實施有機肥補貼,對農民每畝施用100公斤商品有機肥料補貼20元。
實施深松作業補貼。我國旱作農業地區由于多年來使用小型機械耕地、整地,耕層變淺,土壤板結,地力下降,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實行機械深松整地,打破犁底層,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墑,大大提高抗旱保收能力。近年來,一些地方對深松作業實施作業補貼,收到了良好效果。2010年,國家將在農資綜合補貼政策中,增加深松作業補貼的內容,調動農民深松作業的積極性。
繼續支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是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一個一個地梳理各個農產品產業鏈條的技術需求,一個一個環節地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引導和支持農業科技創新要素向農業生產實踐需要集中。在產業技術體系帶動下,農業科技工作者深入一線,面向農戶、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開展技術示范和服務。目前農業部、財政部已聯合啟動了水稻、小麥、玉米等50個農產品的產業技術體系建設。2010年,農業和財政部門將繼續穩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產業技術體系和推廣體系的有機結合。
繼續支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為提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公共服務能力和推動改革創新,2009年國家安排專項資金,在770個縣進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主要目的是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篩選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建設試驗示范基地,培訓基層農技人員。2010年,中央財政繼續安排補助資金,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工作。
加強病蟲害防治。我國病蟲害多發重發,對糧食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特別是蝗蟲、小麥條銹病、稻飛虱等病蟲害遷飛性、流行性強,依靠一家一戶的防治成本高、效果差、難度大。為減輕病蟲危害,保護農作物健康生長,要在農作物播種至收獲的整個生長期,采取藥劑處理、生物防治、物理防控等措施,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2010年,將重點加強小麥條銹病、稻飛虱、玉米螟、馬鈴薯晚疫病、油菜菌核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積極探索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專業化防治的有效途徑,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提高防控水平,減輕災害損失。
開展園藝產品和養殖業生產標準化創建活動。標準化創建活動,目的在于通過集成技術、集合項目、集中力量,推進種養殖規模化、生產標準化、銷售品牌化、經營產業化,穩定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增強產業競爭力。下一步將加快園藝產品和養殖業安全生產關鍵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改善品質,保障供應。結合今年秋冬種工作,率先開展南方冬春蔬菜、北方日光溫室蔬菜和蘋果、柑橘標準化生產創建活動,通過推廣優良品種,普及安全生產關鍵技術,開展技術指導培訓,建立全程質量管理制度等措施,在項目區推行標準化生產,輻射帶動“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整體提升。
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各級政府組織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責任,研究制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激勵辦法,積極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增加小型農田水利專項資金規模,擴大重點縣建設范圍。支持村內農田水利等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抓緊做好縣級農田水利規劃,以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為平臺,整合資金,整體推進。啟動實施減輕農業用水不合理負擔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深化相關改革,加快建立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加強工程建設和建后管護,充分調動社會參與和投入的積極性。加強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旱作農業和設施農業。
提高秋冬種抗旱保障能力。針對2009年前期干旱歷時長、江河來水偏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和地下水位偏低的情況,加大對抗旱的資金投入,提前做好抗旱水源工程和抗旱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抗旱服務組織的扶持和指導。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統籌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積極開辟水源,因地制宜地采取蓄、引、提等多種措施,千方百計保障秋冬種和春耕生產用水,努力擴大灌溉面積。加大對人工增雨、防雹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節水灌溉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和效益。
確保秋冬種種子供應。2009年秋冬種生產用種供需基本平衡,供種完全可以滿足生產用種需求。下一步將加大秋冬種期間種子市場監管力度,組織開展種子質量抽查和聯合打假行動,堅決杜絕假劣種子下地,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加強用種信息調度,及時發布種子市場供求及價格信息,保持種子市場平穩運行。強化秋播用種技術指導培訓,指導農民科學播種。做好重點地區芽麥種子的發芽試驗和預播試驗,加強種子調劑供應,確保用種數量和質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