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展的淀粉改良的轉基因甘薯培育成功并順利收獲。這項研究的主持者、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張鵬研究員最近向記者透露,田間試驗收獲的新型甘薯,是通過轉基因技術改變了甘薯的淀粉品質,這將增強我國甘薯育種潛力并拓寬其應用領域。
甘薯,又名番薯、山芋、紅薯、白薯、地瓜等,是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我國第四大糧食作物。
國家《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甘薯為重要的非糧能源作物之一,在長江、黃淮等地區是生產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材料。然而,甘薯為無性繁殖的作物,通過傳統雜交育種培育新品種非常困難。利用基因工程改良甘薯農藝性狀可加快甘薯新品種種質創新,因此這一領域研究為全球關注。
甘薯的淀粉組成是影響其產業化應用的重要因素。常規甘薯直鏈淀粉含量在20%至30%之間。以淀粉為原料的生物產品的加工需要原材料品質多樣化。然而,依靠傳統育種來改變淀粉品質非常困難,耗時長,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難以滿足淀粉加工業的急切需求。
據悉,張鵬研究員與山東泰安農業科學院的劉桂玲高級農藝師合作,最近在山東泰安農業科學院試驗田順利收獲了轉基因甘薯。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擴大試驗,通過與我國優良傳統甘薯雜交,培育更多改良的甘薯新品種,同時在山東與相關部門合作開展研究,為工業化應用提供新材料和技術。 (農民日報 作者: 王蔚 楊金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