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商務周刊(北京)
● 孟山都的種子價格中,15%累計價值最后要還給發明者和種子公司,15%的價值最后是要交給分銷商和零售商,70%的價值屬于農民
● 說轉基因種子是糧食武器的人,實際上是想制造恐怖氣氛,他們的目的是通過制造恐怖氣氛來募集更多的資金
● 我們為中國的轉基因水稻研究提供幫助,但孟山都并沒有任何計劃在中國擁有轉基因水稻技術及專利,我們的業務也不會涉及該領域
● 我想說的是孟山都不想單槍匹馬地這么干,在中國我們希望能夠同大專院校,同技術部門,同中國的各級政府合作,我們希望有機會來幫助中國的農民提高糧食的產能
麥克凡從小在農場長大,10年前他還在加拿大經營自己的一家農場。這樣的經歷讓他一直覺得農產品是一切物質的根源,沒有比農業更重要的產業了。“現在全球需要農業來養活65億人,在2050年則要養活90億人。”他對《商務周刊》說,“這讓農業產業鏈上的公司感到任重道遠。我做過多年農民,所以更清楚這一點。”
《商務周刊》:近來人們談論最多的是金融危機,而不是糧食危機,這是不是說前些時候的糧食短缺問題已經解決了?
麥克凡:一年以前,很多國家的媒體都在討論糧食危機的問題,但是現在聽不到這方面報道了,也沒有很多關于提高農民糧食產量的呼聲了,這是因為我們現在正經歷經濟危機。但是經歷經濟危機并不意味著糧食危機就忽然消失了,實際上現在糧食短缺的嚴重性與一年以前相比并沒有減緩。中國過去的十年,對于糧食和油料作物種子的需求量每年增長3%,而農民在這方面的產量提速還不到1%,如果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農業將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我們需要給中國農民更好更多的技術,使他們提高相關的糧食和農業作物的產量,至少能夠跟得上對于這些產品的需求增速。
現在有很多學術機構正在進行研究工作解決這個綿延上千年的問題。孟山都公司和其他一些相關的公司也在投入巨大的時間和財力,尋找方式來實現農業的創新。孟山都公司每天投入在研發的資金是260萬美元,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我們做的工作就像中國政府和很多研究機構做的一樣,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進行生物技術的開發和農業創新,來幫助農民提高糧食產量。
當然,研發只是我們工作的一個方面,在價值鏈和分銷鏈上還有生產、制造、市場推廣、產業化,包括零售商和批發商的工作。
《商務周刊》:作為一個曾經的農民,您覺得農民是如何從轉基因作物當中收益的呢?
麥克凡:大家很熟悉美國農民的例子,他們種植的作物當中有90%以上的大豆、玉米和棉花都是轉基因作物,但今天我們不談他們,而是說一說巴西的農民。
與20年前相比,巴西玉米產量提高了3倍。這是由于巴西邀請了跨國種子公司來幫助他們建立種子產業。像中國一樣,這是一個有爭議的決定,因為很多人認為不應該允許本國的種子產業面對跨國公司開放。但是,這樣做法的結果并不是這個產業為跨國公司所壟斷,而是跨國公司帶來了好種子,好的工藝流程,好的銷售和分銷的流程,同時也促使了本地的種子公司做得更好。所以今天巴西有很多非常好的本國種子公司。農民到種子商店去買種子的時候,他可以選擇買跨國公司的種子,也可以買本國生產的種子,所以不管怎么樣最后都是農民受益。現在巴西允許在一些作物當中進行生物技術的產業化,包括玉米、大豆、棉花,今后還要增加甜菜。這些決定做起來并不那么輕松,有時候也不一定那么受歡迎。比如有些組織花了很多的時間,投入了很多的資金,打了很多官司,力圖阻止轉基因的技術進入巴西。但結果是事實勝于雄辯。
《商務周刊》:孟山都公司對可持續農業發展有一個什么樣的愿景呢?
麥克凡:我們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生產更多。2000?2003年我們幫助可以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實現了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產量提高了1倍。第二,我們希望到2030年,玉米的產量達到每公頃產出20噸,但是我們在實現玉米產量翻倍的時候,卻不能讓自然資源消耗量也翻倍。這就需要抗旱節水技術,還有氮的高效利用的技術,這樣的技術才可以幫助農民在生產更多糧食的同時保護自然資源。孟山都的目標是在2030年將所需要自然資源的消耗減少1/3。
最后一個愿景就是使用我們的技術和產品的農民,比不使用我們技術和產品的農民,他們的生活水平更高,他們將更有錢。不僅是那些大的農場,還有世界各地的小農生產者都能受益。現在中國轉基因棉花的種植面積大概占棉花總種植面積的70%。之所以農民選取這種轉基因棉,是因為它可以提高產量,減少殺蟲劑的使用。
當然,還有另一個問題,現在中國棉農使用的抗蟲棉轉基因技術已經有10年的歷史,相當于10年前你們買了一個筆記本電腦,比較陳舊了。而現在澳大利亞和印度用的是最新的轉基因技術,這個技術使得棉花的抗蟲性更好,同時也能夠更好的具有抗除草劑功能,對環境的影響更小。我們期待把這樣的技術帶到中國來。另外,菲律賓的農民已經可以使用轉基因玉米技術,他們的產量因此平均增長26%。最后我想說的是,我們不想單槍匹馬地這么干,在中國我們希望能夠同大專院校,同技術部門,同中國各級政府來合作,我們希望有機會來幫助中國的農民提高糧食的產能。
《商務周刊》:與常規種子相比,孟山都的轉基因種子的定價體系是怎么確定的?近兩年有一些言論,說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種子是一種糧食武器,不知道您怎么看待這個批評?
麥克凡:我們的價格一定是讓農民購買了我們種子之后能夠從中獲益。同時,因為轉基因種子可以幫助農民提高糧食的產量并減少化學品的使用,所以轉基因種子定價一直是比普通種子要高的。我們的科學家通過對轉基因種子的研究后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定價當中,15%累計價值最后要還給發明者和種子公司,15%的價值最后是要交給我們的分銷商和零售商,70%的價值屬于農民的。
現在是有一種理論說轉基因的種子是糧食武器。老實說,我并不是非常理解這種說法的依據。事實上,在轉基因種子進入市場之后,非轉基因的種子依然還會存在,所以轉基因種子的存在并不會減少農民的選擇性。農民是不會買那些不會增加糧食產量也不會為他們家庭帶來更多收入的種子的,孟山都和所有相關的跨國企業都不可能強迫農民或者是國家來生產他們不愿意種植的種子。說這些話的人,實際上就是想制造恐怖氣氛,他們的目的就是通過制造恐怖氣氛來募集更多的資金。
《商務周刊》:目前在中國市場上,先鋒良種公司的玉米種子市場擴張很快,孟山都公司的玉米種子什么時候能和中國農民見面呢?
麥克凡:先鋒良種公司是一家非常好的種子公司,他們進入中國玉米種子的市場比我們早幾年。目前我們只是在廣西銷售雜交玉米種子,那里是熱帶地區,不是玉米主產區。我們正努力把最好的雜交品種帶到中國來,但是要到三年以后才能開始在中國玉米主產區銷售這些種子。因為根據中國的有關規定,我們正在做一個三年雜交玉米登記過程。今年是第一年,到2012年我們才能銷售。
《商務周刊》:傳統農業中,農民習慣自己留種,而孟山都改變了這一切,農民不僅不可以留種子,而且還要交專利費,對此您怎么解釋?
麥克凡:關于農民是否留種的問題,在美國我們與購買我們轉基因大豆種子的農民都簽一份合同,合同上寫明不允許在第二年使用保留的轉基因大豆種子。很多媒體報道說,農民留下來這些種子,所以孟山都公司要跟他們打官司。但事實上,只有0.01%的農民在第二年留下來剩余的種子,也就說99.99%的農民他們是了解相關的規定,而且是遵守規定的。孟山都有專利,我們當然就要執行我們的專利。大部分農民是了解并遵守我們的規定的,我指的是在美國是這樣的。中國的農民數量比美國多得多,而且在中國大部分是小農經濟,我們需要使這個規定簡單化,我個人并不覺得應該有這樣一個防止農民保留種子的規定。
在中國主要的農作物水稻方面,我們沒有發言權,因為孟山都在水稻方面是沒有任何的專利。但是,我們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已經設置了科學獎金來鼓勵科研人員從事轉基因水稻和小麥的研究,因為我們認為在這個方面取得進步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五年期的獎學金。我們希望能幫助中國的轉基因水稻研究,但我們并沒有任何計劃在中國擁有轉基因水稻技術及專利,我們的業務也不會涉及轉基因水稻。 (本文來源:商務周刊 作者:吳金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