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保山市隆陽區工商局潞江、芒寬工商所分別接到近777戶當地農民反映:2008年10月種植的成都豐樂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豐樂種業公司)生產的“中農2號”玉米種,出現了不結實、減產和絕收現象,“我們確定這批種子是‘假種子’,種了一季,什么都沒有收到,怎么過啊!”一村民哭啼著說道。
“假種”遇水土不服
接舉報后,當地工商農業部門作了為期幾個月的調查,近日,“假種”事件終于水落石出。
當時,隆陽區潞江鎮工商所迅速組織人員,對轄區內所有農資經營戶的主體經營資格進行核查。經核查,8戶經營農資的主體經營資格全都合法。按理經營戶是在農業部門監督下經營是不會銷售假種、劣種的,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工商人員隨即對種子的來源、去向進行詳細登記,并在區工商局副局長的帶領下,迅速展開了調查。工商人員首先到隆陽區種子管理站對該批種子的留案備查情況進行調查。調查中,一個意外的消息讓整個事件有了新的進展。原來,今年3月初,隆陽區種子管理站就根據部分群眾的反映,深入田間地頭對“中農2號”玉米種進行調查核實。對于“中農2號”咋回事?隆陽區農業局科教法規股股長說:“作為這批品種,從它的純度來講達到了98%,達到了國家二級種90%的標準;從它的特征來講,它是真實的‘中農2號’,不屬于假冒偽劣種子。”經有關部門現場查看后,這批種子在田間的表現的確是結實差、禿頂大、空苞多、滑桿多,群眾非常著急。
該起“假種”事件群眾反應強烈,同時,引起了隆陽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為迅速查清農戶受災情況,區工商局與農業部門組成了聯合調查組,4月17日,組織了玉米育種、植物病理、種子檢驗、種子管理等方面的專家,按照《農作物種子質量糾紛田間現場鑒定辦法》的規定,前往潞江鎮進行現場鑒定。
經專家實地鑒定,表明“中農2號”玉米種的質量完全沒有問題。專家組指出,出現“中農2號”結實差,造成產量受損的原因可能是低溫干旱引起的,為了準確找出原因,專家組又從保山市氣象科技服務中心調取潞江鎮2008年11月至今年2月的氣象資料進行研究。
這一查有了重大發現,出現田間包谷結實差、不結實、滑桿的原因主要就是2008年11月20日以后到今年1月份這段時間,潞江壩的平均溫度是在攝氏13度左右,而這個品種的玉米生長幼穗、果穗分化需要的正常溫度是不低于攝氏25度,因而,形成了果穗分化不正常。另一方面由于低溫,引起玉米在5月前就受到了低溫冷害,發生了缺磷現象,使根系發育不良,葉片不能正常生長,果穗不能正常進行發育。
據農業專家鑒定,在2008年10月至11月20日期間種植的“中農2號”玉米種,因為在栽種過程中遇到低溫干旱等氣候因素造成不結實,并非種子質量問題。既然根源沒有問題,涉及受災農戶777戶,受災面積1170余畝,產量損失達到70%,嚴重的近90%,減產損失近100萬元,誰“埋單”呢?
廠家補助48萬余元
“假種”事件已真相大白,但如何安撫涉及受災的777戶農民,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卻又成了一個現實問題。此時,在問題和困難面前,當地工商部門、農業部門和種子生產廠家,他們又作何反應呢?
投訴事件和災情已經有了結果后,為切實體現“以人為本”思想,確保“紅盾護農”在人民群眾心中得到不斷提升,工商部門和農業部門沒有放棄農戶們的期盼。在農業部門的協助下,工商人員與遠在成都的豐樂種業公司取得了聯系,就投訴事件進行了溝通,希望公司能對農戶進行適當補償。
當公司得知這一情況后,公司總經理和片區經理連夜趕到隆陽區與工商局聯系,并及時組織人員到田間地頭了解實情,看著田間一片片“中農2號”受災后不掛果的情形,公司總經理心疼地說:“農戶不容易,玉米受災較為嚴重,損失也很大,作為我們是最不愿意看到這樣的結果,現有義務和責任幫助農民解決困難,公司以‘誠實信用’經商理念,鑒于農戶受災情況,愿意考慮對受災農戶給予一定的補償。”
經過豐樂種業公司的調查核實,當地工商局與該公司共同協商,主動提出以每畝按410元給予受災農戶補償,補償款合計482700余元,補償款由工商部門監督發放,農業部門配合開展。為了一方農民的利益,公司慷慨解囊,奉獻一份愛心,也給受災百姓帶來了極大鼓舞。
補償款落實后,隆陽區政府成立了補償款發放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補償發放和監督協調兩個工作組。4月29日至30日,區政府督察室、工商局、農業局及新聞媒體深入到潞江鎮、芒寬鄉,將482700余元補償款全額逐一發放到受災農戶手中。在發放補償款中,不少農戶深有感觸地說:“既然種子沒有問題,只因自然災害使我們沒了收成,但真沒想到還能給我們一點補償,這樣的好事根本沒想到,今天領取的錢雖不多,但我們知足了,非常感謝各級政府對我們農民的關心。”
目前截至記者發稿時,補償款48萬余元已按名冊全部發放到777戶受災農戶手中,一場“假種”糾紛得以平息。
陳 紅 駐保山記者 邵維岑(云南法制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