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amestra brassicae(L.)鱗翅目,夜蛾科。別名甘藍夜盜蛾。異名Barathra brassicae(L.)。分布除福建、臺灣、廣東三省末見外,其余各省均有分布。
寄主 45科120種以上,如油菜、甘藍、白菜、蘿卜、菠菜、瓜類、姜、蔥、豆類、青椒、番茄、茄子、馬鈴薯、胡蘿卜及其他農作物,但以甘藍、白菜為主。四川發現還為害桑樹。
為害特點 初孵幼蟲群集葉背取食葉肉,殘留表皮,
3齡后可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4齡后分散為害,晝夜取食,6齡幼蟲白天潛伏根際土中,夜出為害。大齡幼蟲可鉆入葉球為害,并排泄大量蟲糞,使葉球內因污染引起腐爛,造成嚴重減產并使蔬菜失去商品價值。
形態特征、生活習性 見甜菜害蟲一甘藍夜蛾。
防治方法 (1)加強預測預報 由于3齡以后幼蟲分散,又常鉆入葉球,防治很困難,而在初齡期不僅食量小、抗藥性差,并且集中取食,是暴露的,易于用藥防治,因此必須做好預測預報工作。通常結合誘殺成蟲,采用黑光燈或糖醋盆,監測每日成蟲發生量,在成蟲盛期一周后即為防治
適期。關于防治指標,我國尚無統一的標準,就原蘇聯的規定,在擴藍的早熟品種,于葉球形成初期,若有蟲株率1%,幼蟲數量達l一3頭/株,或5?8頭/mz;在晚熟品種上,于葉球形成初期,若有蟲株率10%,幼蟲數量達5頭/株,則應開展防治。(2)農業防治 甘藍夜蛾以蛹在土中越冬,因此對菜田進行秋耕或冬耕,可消滅部分蟲蛹。甘藍夜蛾卵成塊產于菜葉上,并且2齡前幼蟲不分散,極易發現,可結合田
間管理,及時摘除。(3)誘殺成蟲 在成蟲發生期,可設置黑光燈或糖醋盆誘殺,在春季可結合誘殺地老虎成蟲同時進行。(4)生物防治 在甘藍夜蛾卵期可人工釋放赤眼蜂,每667m26?8個放蜂點,每次釋放2000一3000頭,隔5天1次,持續2?3次,可使總寄生率達80%以上。在幼蟲期可噴灑蘇云金桿菌制劑,要選用對夜蛾科幼蟲致病力強的菌系,并要在幼蟲鉆入葉球前施用。(5)化學防治。參見甜菜害蟲一甘藍夜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