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主要為害幼芽、莖基部及塊莖。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爛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初植株下部葉子發黃,莖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一6cm。病斑上或莖基部常覆有紫色菌絲層,有時莖基部及塊莖生出大小不等(1?5mm)形狀各異的塊狀或片狀、散生或聚生的小菌核;輕病株癥狀不明顯,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頂部萎蔫或葉片卷曲。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tihn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初生菌絲無色,直徑4.98?8.71um,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處多縊縮,并具1隔膜,新分枝菌絲逐漸變為褐色,變粗短后糾結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后變為淡褐或深褐色,大小 0.5?5mm。菌絲生長最低溫度4℃,最高32?33℃,最適23℃,34℃停止生長,菌核形成適溫23?28℃。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病薯上的或留在土壤書的菌核越冬。帶病種薯是翌年初侵染源,也是遠
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該病發生與春寒及潮濕條件有關,播種早或播后土溫較低發病重。該菌除侵染馬鈴薯外,還可侵染豌豆。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渭會、高原系統、勝利1號等較抗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