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高粱抽穗前后開始發病。初在葉片上形成紅色或紫色至淺褐色小斑點,后隨病原菌的擴展,斑點擴大且在葉片表面形成橢圓形隆起的夏孢子堆,破裂后露出米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在原處形成冬孢子堆,冬孢子堆較黑,外形較夏孢子堆大些。
病原 Puccinia sorghi Schwl稱玉米柄銹菌和Puccinia purpurea Cooke稱紫柄銹或高粱柄銹菌,均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前者參見玉米銹病。P.purpurea夏孢子堆生在葉兩面的病斑上,栗褐色,四周有棍棒形或頭狀側絲。側絲褐色。夏孢子近球形或洋梨形,大小24?44×20?29(um),具瘤狀細刺,壁暗黃褐色,具5?10個芽孔。冬孢子堆生在葉兩面,長1?3(mm),紅褐色。冬孢子長橢圓形,大小36?54×24?32(um),頂端圓形,分隔處稍縊縮,側壁厚2?3um,深褐色。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殘體
上、土壤中或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侵入幼葉,形成性子器,后在病斑背面產生銹子器,器內銹孢子飛散傳播后在葉片上有水珠時萌發,也從葉片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高粱接近收獲時,在產生夏孢子堆的地方,形成冬孢子堆,又以冬孢子越冬。7?8月雨季易發病。
防治方法 參見玉米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