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書記、副主任楊偉光
籽種產業處于農業價值鏈的上游,在農業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幾年來,北京依托豐富的科技資源優勢,尤其是生物技術優勢,以籽種產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取得了顯著成效。日前,記者采訪了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書記、副主任楊偉光,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將北京建設成為亞太種業創新服務中心和世界種源中心的藍圖。
搭建研發平臺,提高生物技術育種水平
北京種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特別是“種子工程”的實施,使種業科研、基礎設施、種子貿易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以現代生物技術為支撐的籽種產業,正在成為推動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全面發展的龍頭。楊偉光向記者介紹說,2005年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倡議下,北京就以農業新品種選育為出發點,廣泛凝聚科技資源,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由52家單位參加、18家中央單位參與、4家國外合作單位參加的開放的北京農業育種基礎研究創新平臺。目前,該平臺聚集了7位院士和國內外450名專家,對農業育種領域的重大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先后培育出了抗旱玉米、超高產II系雜交小麥等一批新品種,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此外,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科技專項啟動后,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種業孵化器也應運而生:在北京市海淀區建立了轉基因動物中試基地,在平谷區建立了轉基因作物中試基地;在順義區楊鎮,占地430畝的農業生物技術孵化器將成為“優質品種、優勢技術、優秀企業”(三優)集成的、我國第一個高科技種業專業孵化器。針對“中間實驗、環境釋放”等生物技術育種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孵化器將整合先進技術,建設共性、公用服務設施。與此同時,孵化器采用“建管分離”的新型管理機制,實現孵化、展示功能與籽種研發、田間實驗一體服務,研究探索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新模式。
建設軟硬環境,促進種業市場化發展
“市場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只有有了良好的交易環境和市場環境,企業才能發展,產業才能壯大。在此我們一直致力于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為在京企業做好全方位的服務,現在已構建起了包括交易中心、育種中心、信息中心在內的全方位服務平臺,給予籽種產業以硬環境支持;同時我們以北京地區科技資源為抓手,大力開展科技資源招商,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形成良好的軟環境,最終為籽種產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在采訪中,楊偉光特別強調了北京非常重視的軟硬環境建設工作。
在談到如何促進科技資源向企業轉移中,楊偉光介紹說,在籽種產業發展戰略中,北京重點推動技術為導向的種業科技創新,向需求為導向的科技創新轉變。并借鑒發達國家的“科研機構主要開展基礎研究,企業主要開展應用技術開發”的經驗,形成以企業成為創新投入主體,反哺科研機構的發展模式。通過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如何讓農業高科技更多地惠澤農民,是北京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著眼點。楊偉光強調,在建設籽種(種苗)基地中,北京注意發揮以農村科技協調員為主體的農村基層科技力量,帶動農民在創新型鄉鎮建設籽種(種苗)基地,目前首都籽種產業已初具規模,其中,小麥、玉米、蔬菜、花卉等作物籽種(種苗)生產基地已經達到了10萬畝;畜禽方面,奶牛胚胎(凍精)、種豬、蛋種雞的市場占有率居全國首位,促進了北京農民的增收致富。
整合優勢資源,打造亞太籽種產業創新服務中心
為提升北京籽種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北京市科委等有關部門啟動了首都籽種產業發展科技行動。楊偉光向記者透露,下一步北京將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推動研發、生產、交易齊頭并進:在研發方面,北京將秉承機制創新推動技術創新的理念,繼續完善科技創新平臺這一卓有成效的研發創新機制,并大力培養高層次研發人才隊伍,以提高北京的自主創新能力,每年至少推出30個作物及動物新品種(品系),為籽種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原動力。在生產基地建設方面,通過在京郊建立作物制種、林果苗木、動物良種繁育等三大展示、繁育基地,帶動農民開展制種基地建設,提高土地產出率,直接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在市場方面,目標是把北京建設成為國內外種業公司研發總部的聚集地,成為全國的育種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最終發展成為亞太籽種產業的創新服務中心和世界主要種源中心。
為打造種業企業集群,提高在京種業企業的競爭力,楊偉光表示,北京將以國際合作為突破點,制定招商引資政策,以科技資源招商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國內外高水平種業公司落戶北京,在北京建立總部及研發中心。同時,北京將著力促進本土高成長種業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實現科研成果、資金、人才優勢的組合,加強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發展能力的建設,并鼓勵企業進行有效的產業組合和聯合,增強單一個體的產業競爭力。
楊偉光還告訴記者,北京正在加緊整合已有資源,發揮順義區將建成世界花博會場地---鮮花港的作用,將種業交易中心的功能設計與鮮花港的功能設計相耦合,建設2萬平方米的種業交易中心,為北京籽種產業下一步發展提供條件基礎。專家預測,屆時北京種業中心年交易額可達100億元,將帶動相關產業的大發展。(農民日報 周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