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培育成功的黃燈籠椒新品種,能提高產量10倍以上。這將破解制約海南省黃燈籠椒形成產業化的難題。
目前海南省黃燈籠辣椒年栽培面積約2萬畝,但栽培水平仍然是傳統栽培模式,產品產量、質量都不高,加上受黃燈籠辣椒易感病毒等因素的影響,海南省的黃燈籠辣椒生產始終未能形成規模化生產。
記者在萬寧市山根鎮橫山村農戶陳業吉的椒地里看到,由熱科院研發的熱椒2號黃燈籠椒,植株比老品種高大,葉稠,掛果多,即便到了采摘末期,飽滿的黃辣椒依然像小燈籠一樣掛在綠葉之間。
陳業吉算了筆賬,以前每畝產500斤,每斤價高時能賣到7元,每畝產值為3500元,現在畝產達到5000斤,每斤賣到3塊多,也能收益1.5萬元。
熱科院品種資源研究所熱帶蔬菜研究中心蔬菜專家曹振木表示,黃燈籠椒在萬寧、陵水農戶中有種植習慣,新品種主要為替換低產的老品種,現在種植面積擴大到了文昌、瓊海一帶。按照新品種的產量和省內目前的加工銷售能力,種植熱椒2號黃燈籠椒的面積適宜保持在萬畝左右。(海南日報 陳超;林紅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