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麗穎)近日,記者從農業生物育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展示活動中獲悉,我國在棉花生物育種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一批高產、優質、抗逆的棉花新品種成功培育并推廣應用,為我國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棉花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經濟作物,其產能穩定與品質提升對保障國家紡織原料供給、促進棉農增收具有重要意義。新疆是我國棉花主產區,占全國總產量比重約92.2%。近年來,新疆棉花生產面臨病蟲害多發、機械化采收需求增加、氣候變化影響加劇等挑戰,迫切需要培育綜合性狀優良、適配現代生產模式的新品種。
  聚焦產業需求,在農業生物育種重大專項支持下,國內種業企業與科研單位協同攻關,運用分子標記選擇、基因聚合等現代育種技術,以“高產、優質、抗病、宜機采”為主攻方向,成功培育出30多個綜合性狀突出的棉花新品種。這些品種在纖維長度、強度等關鍵品質指標上表現優異,同時具備良好的抗病性、抗逆性以及吐絮集中、適合機械采收等重要特性,為提升棉花產業競爭力提供了核心種源。棉花新品種金棉2號耐高溫,高抗枯萎病,耐黃萎病,纖維品質優良,蕾鈴期高溫相對脫落少、鈴大結鈴性強。兩年區試皮棉比對照增產13.2%,2024年推廣面積85萬畝,2025年播種面積超百萬畝。棉花新品種新塔棉11號同時聚合了多個纖維品質和產量性狀優異位點,高抗枯萎、耐黃萎,纖維品質優,適宜機收。兩年區試皮棉產量比對照增產14.2%,2024到2025年累計示范推廣32萬畝。此外,培育的耐鹽堿高產新品種中棉所1813、早熟抗病新品種新陸棉3號、高產穩產品種國欣棉37號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種也已經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
  隨著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我國棉花產業正迎來單產、品質和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階段。生物育種技術的持續突破,正為筑牢我國棉花產業根基、推動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