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谷飄香。9月16日上午,安徽省種子協會及水稻分會在合肥市召開第七屆安徽省水稻新品種展示觀摩暨產業發展大會,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省農業農村廳及有關處室、省種子管理總站、省農業科學院、福建農林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省農作物相關產業技術體系、中華糧網,有關市(縣)種子管理部門、省種子協會會員單位、農資經銷商、種植大戶,水稻收儲、加工、貿易企業及聞媒體代表共300余人出席會議。

與會代表實地觀摩了位于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舒城縣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安徽省水稻新品種展示現場。此次參展水稻品種129個,其中秈稻品種123個、粳稻品種6個,國審品種61個、省審品種15個、待審品種53個。荃銀高科、國投豐樂、安徽昇谷等企業負責人在展示田頭分別介紹了科優9085、安兩優676、筑優筑農絲苗等水稻品種田間表現。總體來看,各參展品種長勢良好,豐收在望,品種優良性狀得到了充分展現。觀摩期間,來自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近百名師生代表走進水稻基地實踐課堂,感受現代農業科技魅力。
會上,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湯匯致歡迎詞。他指出,參會代表們實地觀摩了水稻新品種展示現場,直觀感受了科技賦能下水稻新品種在田間的優異表現和增產潛力。他強調,推進品種創新與更新換代,是實現水稻產業提質增效、穩產保供的關鍵舉措,更是夯實“江淮糧倉”建設的重要支撐。湯匯充分肯定了安徽省種子協會在搭建展示平臺、促進行業交流、規范市場秩序等方面的橋梁紐帶作用,希望各方以本次大會為契機,凝聚共識、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安徽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專家講座
會上,多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圍繞稻米產業發展作專題報告。其中,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佟立濤以《日韓稻米粉食品趨勢與茶點創新》為題,探討米粉食品加工質量提升與品種創新;福建農林大學原副校長林文雄作《再生稻高產低碳栽培與發展展望》報告,聚焦再生稻的綠色高效發展;國投豐樂水稻種子公司總經理陳楠介紹了《科技引領煥新啟航——國投豐樂種業發展新動向》,展示國投豐樂煥新啟航;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原副主任陳良玉作《稻米產業之空間構想》報告,分析稻米產業空間布局與未來方向;荃銀高科農科院執行副院長嚴志發布《荃銀高科科技創新發展報告》,展示企業科技創新成果;中國糧網總監徐彥則以《2025年水稻價格走勢及最新行情預測》為題,對市場趨勢作出研判。
產業簽約
本次大會圍繞水稻全產業鏈建設主題,聚焦加快優質高產高效水稻新品種研發推廣應用關鍵環節,突出了稻米“生產+加工+科技+品牌”全產業鏈開發,走種業全產業鏈聯動創新發展之路。簽約儀式環節中,荃銀高科、國投豐樂和安徽昇谷等3家企業牽頭,分別與18家單位進行了水稻全產業鏈戰略合作簽約。
授牌儀式
會上,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倪大虎宣讀《安徽省2025年水稻新品種展示示范推介品種初選入圍名單》,安徽省種子協會秘書長葉飛宣讀《安徽省2025年玉米、大豆新品種展示示范推介品種初選入圍名單》。為推進農作物育種成果轉化,加快高產、優質、綠色、高效農作物新品種推廣應用,對安徽省2024-2025年度遴選出的15個小麥推介品種、10個油菜推介品種和2025年4個鮮食玉米推介品種頒發了證書(品種名單見附件)。

總結發言
安徽省種子協會理事長張琴作會議總結,她指出,此次大會既是一次集中展示安徽水稻育種創新成果的盛會,也是一場聚焦產業升級、共謀未來發展的“智慧大會”。
當前面對極端氣候頻發、糧食價格低迷、農業生產結構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給種業發展帶來了挑戰。張琴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以“品種創新”為根,筑牢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希望通過此次集中展示,能夠促進各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進一步強化協同創新,加快種質資源創制和突破性品種選育,推動品種從“量”向“質”、從“通用”向“專用”升級,讓每一粒良種都成為農民增收的“金種子”;二是以“產業升級”為要,打通全產業鏈發展的“增值鏈”。希望大家能夠深挖水稻產業發展潛力,向“深”處延鏈條,向“強”處樹品牌,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體系,提升稻米產業附加值,助力農業各環節增產增收;三是以“協同聯動”為本,凝聚產業發展的“同心圓”。建議通過推動“科研—企業—農戶”精準對接,幫助大家有效對接科技、產業資源,實現更大發展。從而進一步發揮協會橋梁作用,助力產業主體做大做強和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來源:省種子協會秘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