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伊犁河谷,一片片制種玉米地里,大型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高效完成摘穗、剝皮、秸稈還田作業,確保籽粒高效歸倉。作為我國玉米種植“黃金帶”,全國每100粒玉米種子中就有20粒產自伊犁河谷。
產業聯動是推動城市聯動與協同發展的關鍵一環。多年來,可克達拉市與伊寧市依托區位優勢,堅持“兵地一盤棋”,聚焦產業“一張圖”、要素“一張網”、市場“一盤棋”,引導人才、技術等資源跨域流動,攜手推進玉米制種產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伊犁河谷制種玉米種植面積達87.77萬畝,是全疆第一、全國第二大玉米制種基地。
從田間指導到產業聯動,從病蟲害聯防聯控到共享豐收喜悅,兵地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推動兵地資源優勢互補,共同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攜手打造玉米制種“黃金谷”。
強化兵地協同,夯實現代種業發展基礎
9月9日,伊寧市克伯克于孜鄉種植戶陳江麗細細算了一筆“種子賬”后,喜上眉梢:“多虧了可克達拉市技術人員的指導,今年制種玉米畝均收入超過1000元。”
這是可克達拉市與伊寧市攜手發展制種產業、帶動群眾增收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可克達拉市以新疆創錦種業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為紐帶,創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戶”利益聯結模式,提供“耕、種、管、收”全流程技術服務,主動向伊寧市鄉鎮分享先進種植技術,推動兵地種植戶穩步增收。
有了龍頭企業帶動,通過兵地協作,伊犁河谷的農田悄然蝶變,碎片化地塊得以整合,“優質、集中、連片”的標準化制種模式不斷推廣,為產業提質增效筑牢了根基。
在兵地協同的大框架下,可克達拉市與伊寧市的雙城互動,成為夯實制種產業根基的重要支撐。可克達拉市依托農業技術優勢,定期組織農技專家團赴伊寧市開展技術實操培訓;伊寧市發揮城區物流、商貿集聚優勢,為可克達拉市制種企業搭建“種子倉儲+冷鏈運輸”平臺,縮短了種子從田間到市場的流通周期。
兵地融合,重在優勢互補、協同共進。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出臺《關于加快建設伊犁河谷一流種業基地的實施意見》,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壓實技術落地責任等舉措,為制種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兵地雙方以“穩面積、抓質量、提單產”為主攻方向,聯合打造高產制種田,加強優良品種選育、引進與推廣,推動伊犁河谷建成全國重要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兵地種子協會規范行業管理,積極破解產業發展難題。如今,伊犁河谷制種玉米年產量超40萬噸、產值突破35億元,向全國制種大區穩步邁進。
“要牢固樹立兵地‘一盤棋’思想,推動農業資源整合、糧食高產創建合作,共同培育壯大制種、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探索技術人才交流、跨區域農機作業合作機制,推進兵地農業農村經濟融合發展邁向更高水平。”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黨委副秘書長、農辦主任,州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徐亞民總結道。
延伸價值鏈條,激發玉米產業內生動力
推進兵地融合發展,關鍵在于深度嵌入、優勢互補。可克達拉市與伊寧市積極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對接合作需求,共同打造“制種+精深加工”產業鏈,讓玉米制種的價值潛能加速釋放。
9月8日,記者走進位于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兵團分區的新疆沂利泓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發酵車間,香甜氣息撲鼻而來,以玉米為原料加工的液體糖順著管道緩緩注入無菌發酵罐。“從玉米原料到維生素B12,附加值能提升50倍左右。”該公司副總經理高洪雷介紹。
玉米素有“食物黃金”之稱,隨著伊犁河谷玉米種植規模持續擴大,推動玉米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聚焦市場“一盤棋”,可克達拉市與伊寧市強化政策供給,著力引進培育種業龍頭企業,聯合合作社與種植戶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從初加工向深加工轉型升級。
憑借兵地融合的產業優勢,伊寧市、可克達拉市持續發力,吸引一批全國種業龍頭企業入駐,新疆一和生物、可克達拉安琪酵母、金海生物科技、中國種子集團、九圣禾種業等企業紛紛落地投產達效,產業集群效應得到充分釋放。
“我們看中伊犁河谷發展玉米制種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選擇在這里投資興業。”山東登海種業伊犁分公司經理徐福生的話,道出了外地企業落戶伊犁河谷的初衷。
如今,伊犁河谷已形成“科學育種、規模種植、訂單生產、精選加工、電子銷售、快捷配送”的種子生產銷售現代化體系。
聚焦產業“一幅圖”,通過生產要素高速流動、企業協作、人才共育等多層次合作,可克達拉市與伊寧市形成互補優勢,專利技術轉化提升產品附加值,訂單機制保障種植戶收益,集約經營優化土地效能,質量認證助力開拓市場。
從上游玉米原料供給到下游發酵產品生產,兵地雙方協同構建的玉米生物制造“核心拼圖”逐步成型,“鏈主”企業統籌產業鏈、供應鏈與創新鏈,進而推動產業聚鏈成群。
在伊犁河谷這片熱土上,兵地雙方以“核心圈”帶動“黃金谷”,以“一盤棋”思維整合資源,產業集聚的強大引力,推動制種及玉米精深加工產業邁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新階段。
健全保障體系,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環境
8月初,正值作物檢疫性病蟲害高發期,在一個個種子繁育基地,兵地雙方技術人員攜手并肩,共同開展玉米種子產地檢疫工作。
可克達拉市與伊寧市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兩地農業農村部門聯合組建檢疫巡查隊,在城市交叉區域開展同步檢疫,有效阻斷了病蟲害傳播,為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產地檢疫是種子生產的‘第一道防線’,更是調運流通的基礎。”四師農業技術推廣站檢疫員馮遠科表示,“兵地共檢不僅是深化合作之舉,更為多領域融合發展提供了借鑒,未來,我們將持續加大檢疫技術、信息共享與人員培訓的協同力度。”
為凝聚產業發展合力,可克達拉市與伊寧市高頻聯動:一場場玉米制種產業推進會、農業農村系統座談會接連召開,搭建起資源優化配置、優勢互補的合作橋梁;“田間培訓班”常態化開辦,四師可克達拉市農業專家走進示范田,現場演示玉米去雄、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
在此基礎上,兵地還錨定長遠發展目標:共建百萬畝制種基地,培育基地共享、原料互供、品牌共建的龍頭企業;統籌農業生產,實現有害生物聯防聯控、病蟲害預警信息共享、冰雹災害共同防范,守護農業生產安全;搭建技術交流平臺,互派人員、共建多作物高產示范田,讓科技進一步為產業發展賦能。
與此同時,雙方還協商,共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發展新格局。
如今,從育種攻關到技術推廣、再到產業鏈協同,可克達拉市與伊寧市正以更大決心、更實舉措,讓制種產業成為融合新紐帶,共同擘畫伊犁河谷制種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藍圖。(四師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俊欽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雪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