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李煜強

李省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研究員,從事蔬菜、瓜類、食用菌抗病育種栽培及其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技術的科研與推廣工作30多年。為中國園藝學會、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中國發明協會、陜西省園藝學會、陜西省植物保護學會及陜西省發明協會會員,陜西省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植物保護崗位科學家,陜西省“三區人才”專家,陜西省、西安市及咸陽市農業科技特派員,楊凌示范區老年科教工作者協會副會長
9月4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研究員、楊凌示范區老年科教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李省印,以“科技賦能綠色種植,引領蔬菜產業新未來”為主題,通過中國農科新聞網直播間,線上開展《現代蔬菜高產優質生產技術》專題培訓。
李省印表示,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消費已從“吃得飽”全面轉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蔬菜的市場認可度持續攀升;而在周年供應需求下,反季節蔬菜的高附加值,也對生產端的穩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產業發展仍面臨多重瓶頸:連作導致土傳病害、病毒病頻發,傳統農藥防治效果下降且易產生殘留;高溫、寒潮、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發,打亂蔬菜正常生長節奏;勞動力、農資成本逐年上漲,擠壓種植效益空間;加之環保政策趨嚴,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使用已成為必然趨勢。
李省印指出,如何破解“抗病、優質、穩產、高產”之間的矛盾,實現四者協同統一,已成為新時代蔬菜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
“好土育好苗,根深葉才茂”,土壤健康是蔬菜優質高產的根本前提。李省印經過多年蔬菜栽培研究認為:“脫離土壤改良談蔬菜增產,本質上是‘竭澤而漁’,只有讓土壤保持良好的理化性狀和微生物環境,才能為蔬菜生長提供持續動力。”基于這一理念,健康土壤培育與科學施肥技術需重點關注以下兩方面。
土壤健康管理:從“治病”轉向“防病”
土壤檢測先行:定期開展土壤理化指標(pH值、有機質、氮磷鉀含量)和微生物區系檢測,明確土壤短板,避免盲目改良,實現“對癥下藥”。
攻克連作障礙:連作是土傳病害高發的主要原因,可以通過三大技術破解。
一是科學輪作倒茬,如茄科蔬菜與禾本科、瓜類與蔥蒜類作物輪換,打破病原菌生存循環;二是綠色土壤消毒,推廣石灰氮太陽能高溫消毒、芥菜類作物還田生物熏蒸、蒸汽消毒等技術,減少化學熏蒸使用;三是補充微生物菌劑與有機肥,施用含木霉菌、芽孢桿菌的菌劑,抑制病原菌繁殖,同時改良土壤團粒結構,提升保水保肥能力。
科學施肥技術:從“粗放”走向“精準”
在土壤健康基礎上,科學施肥是為蔬菜“精準供能”的關鍵。李省印認為,種植戶可以通過三方面工作實現科學施肥目標。
精準配方:根據土壤檢測結果、目標產量及作物需肥規律(如茄果類蔬菜喜鉀、葉菜類蔬菜喜氮)制定施肥方案,做到“缺什么補什么”,避免養分浪費。
均衡補充:重視有機肥作為底肥的基礎作用,同時補充鈣、鎂、硼、鋅等中微量元素,防止因偏施氮肥導致的植株徒長、品質下降問題。
高效施用: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滴灌系統實現肥水同步供應,做到少量多次、精準直達根系,肥料利用率可提升30%以上,還能減少水分蒸發和土壤板結。
蔬菜病害是影響產量和品質的主要威脅,構建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IPM)”為核心的綠色植保體系,是實現抗病穩產的關鍵。蔬菜抗病防控不能依賴單一技術,要以增強作物自身免疫力為核心,結合環境調控、生物防治等手段,形成“立體防線”。
李省印提醒,菜農一定要選用適合當地的抗病品種,從源頭降低病害風險,尤其應選用抗(耐)病毒病、霜霉病、枯萎病的優良品種,減少病害發生概率。
設施栽培中,環境調控對于病害防控至關重要,需要重點把控溫、濕、光三大要素。
溫度上,避免低溫高濕(易誘發灰霉病)和高溫高濕(易誘發霜霉病、疫病);濕度上,通過膜下滴灌、合理通風、棚室全覆蓋地膜、使用除濕機等措施,將空氣濕度控制在80%以下;光照上,保持棚膜清潔,必要時使用轉光膜、補光燈,增強植株長勢,提升抗逆能力。
李省印強調,要優先采用生物與物理防治,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生物防治方面,可釋放麗蚜小蜂防治白粉虱、捕食螨防治紅蜘蛛,利用天敵昆蟲實現“以蟲治蟲”;也可施用多抗霉素、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源農藥,高效低毒且無殘留,符合綠色生產要求。
物理防治方面,可在棚室通風口和門口設置40—60目防蟲網,阻隔蚜蟲、粉虱等害蟲;懸掛黃板誘殺蚜蟲、粉虱,藍板誘殺薊馬;安裝殺蟲燈誘殺鱗翅目趨光性害蟲,或使用性信息素干擾害蟲交配,從源頭減少蟲口基數。
李省印進一步補充,若需使用化學農藥,需嚴格遵循“精準診斷、適時用藥、輪換用藥、安全間隔”原則。先正確識別病害,選擇對癥藥劑;在病害發生初期用藥,提升防治效果;避免連續使用同一作用機制的藥劑,防止害蟲或病原菌產生抗藥性;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優先選擇低毒、低殘留農藥,確保蔬菜食用安全。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蔬菜種植將向更綠色、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發展。李省印表示,依靠科技賦能綠色種植,構建系統化的生產技術體系,已成為破解蔬菜產業難題、推動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