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一位同行聊天,他說做了十年農資市場,突然想轉行去做消費品營銷了。起初我很驚訝,但細想之后,又完全理解他的選擇。
在農資行業,市場部似乎越來越成為一個"尷尬"的存在。理論上,我們應該連接產品、企業和種植戶,搭建品牌與市場之間的橋梁;現實中,卻常常淪為銷售部門的"物料制作組"和"活動執行隊"。
銷售人員沖鋒在前,手握客戶資源,決定著業務走向;而市場部則忙著配合銷售做活動、寫報道、拍視頻、剪片子。曾經的市場策略規劃職能,逐漸被邊緣化為事務性工作。當我們想要深入了解種植戶的真實需求和市場反饋時,往往被一句"你們把物料做好就行"給打發回來。
這種傳統的"自嗨式"營銷正在失效:制作大量宣傳冊、橫幅和視頻,然后發現種植戶根本不買賬。決策層往往認為"只有銷售才是實實在在的業績",對市場部和品牌建設的認知停留在"做廣告"的層面。這種急功近利的思維,讓我們失去了與用戶對話的機會,也讓品牌建設成為空談。
作為農資企業的市場部負責人,我深切感受到這種困境:我們明明能夠為產品推廣提供更專業的市場洞察和策略建議,卻往往被限定在執行層面;我們本應是最接近用戶的人,卻離用戶越來越遠。
這種現象背后,反映出傳統農資行業對市場職能的模糊認知:將市場部等同于"宣傳部",將品牌建設簡單理解為"打廣告"。實際上,市場部應該成為企業的"眼睛和耳朵",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種植戶的真實痛點,反饋給產品研發部門;應該成為企業的"大腦",制定科學的市場策略,指導銷售團隊更有效地開拓市場。
農資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種植戶的需求日益多元,競爭對手不斷創新。那些還將市場部定義為“物料制作組”的企業,實際上是在削弱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市場人員本應是企業的“前線偵察兵”,最先感知土壤的變化、農戶心態的轉變和作物結構的調整;他們本應是產品的“價值翻譯者”,將復雜的技術語言轉化為農戶聽得懂、信得過的解決方案。
然而現實中,許多市場人被困在辦公室做設計、寫軟文、跑會務,離土地越來越遠,離真實的用戶越來越陌生。這不僅是人才的浪費,更是企業資源的錯配。
作為農資企業的市場部負責人,我深切感受到這種困境。
種業新說
鑒于此真實的來信,我們不禁思考:當市場部遠離用戶、淪為執行單位,企業失去的何止是幾場活動的效果?更是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可持續的品牌資產。
若放任銷售思維全面主導企業經營,帶來的將是更深層次的危機:企業將逐漸失去洞察市場變化的能力,陷入低價競爭和關系營銷的紅海。真正懂市場、懂用戶的人才,或因無法體現價值而選擇離開,或因能力無處施展而變得平庸。農資行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最需要的就是那些既懂農業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而他們正在悄悄流失。
這封來信映照出農資行業一個普遍而深刻的矛盾:企業一方面渴望建立品牌、贏得農戶信任,另一方面卻仍在用20年前的營銷思維做市場。當競爭對手開始通過數字化手段精準觸達農戶,通過內容營銷建立專業權威,通過用戶運營提升客戶忠誠度時,那些仍然認為“市場部就是做物料”的企業,正在不知不覺中落后。
農戶群體正在發生代際更迭,新生代農戶更需要技術指導、解決方案和信任感建立。他們會在抖音上學習種植技術,在微信群里交流用藥經驗,通過短視頻了解產品效果。如果企業的市場部門仍然被困在物料制作中,無法深入田間地頭,無法洞察用戶變化,如何能跟上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
若行業想要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就必須重新審視市場部的價值——它不是成本部門,而是重要的投資部門;它不是銷售的輔助,而是品牌的守護者和用戶價值的挖掘者。市場人員應當是離用戶最近的人,是最懂市場趨勢的人,是能夠將產品價值轉化為用戶語言的人。
聰明的農企決策者應該看到:市場部不是企業的成本中心,而是企業的增長引擎。市場人員不只是執行者,更是戰略伙伴。他們能夠通過用戶洞察發現新的增長機會,通過品牌建設提升產品溢價,通過數字化營銷降低獲客成本,通過內容營銷建立專業權威。
期待更多農資企業能夠打破傳統思維,讓市場部重歸其位,讓聽見炮火的人參與決策,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不僅關乎市場人的職業尊嚴,更關乎農資企業在新時代的競爭力和生存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