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李煜強
本期專家
李省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從事蔬菜瓜類食用菌抗病育種栽培及其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技術的科研與推廣工作30多年。國家和陜西省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植物保護崗位科學家,陜西省“三區人才”專家,陜西省和西安市及咸陽市農業科技特派員。

番茄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易受多種病蟲害侵襲,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準確識別病蟲害類型、掌握其發生規律及科學防治方法,是保障番茄優質高效生產的關鍵。
8月7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研究員、楊凌示范區老年科教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李省印以番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為主題,通過中國農科新聞網直播間,詳細講解了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的防控技術。
“真菌性病害是番茄生產中的常見威脅,潮濕環境下更易滋生蔓延。這類病害的典型特征是病部會出現菌絲、霉狀物等,借氣流或雨水傳播。”他說,真菌性病害中的猝倒病主要危害幼苗,會導致幼苗莖基部出現水漬狀褐變縊縮,進而倒伏。防治需做好種子與土壤消毒,可用 3000 倍96% 惡霉靈拌種或 1000 倍30%惡霉靈噴灑苗床。
“早疫病則侵害葉、莖、果實,病斑帶有同心輪紋。發病初期用 70%代森錳鋅 500 倍液防治,5—7天噴一次,連噴3次。”李省印分析說,晚疫病從葉尖、葉緣發病,潮濕時葉背會生出白霉,需用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噴施;灰霉病通常先從老葉和花器發病,會導致果實腐爛并生出灰霉,需加強通風,并交替使用噴霧與熏煙方式防治。
他補充說,葉霉病、白粉病、莖基腐病等屬于其他類真菌病害。防治葉霉病、白粉病可選用25%阿米西達懸浮劑1000倍液噴霧,或在密閉溫室中用百菌清煙劑熏煙4—6小時;防治莖基腐病可選用50%硫懸浮劑200—3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性顆粒劑800倍液等噴霧,也可用金雷多米爾 — 錳鋅 600倍液、72%霜脲錳鋅800倍液淋灌。
除真菌性病害外,細菌性病害也不容忽視。李省印說,細菌性病害發病部位無明顯菌絲、霉狀物等附屬物,后期常出現菌膿,多借雨水、灌溉水或昆蟲傳播。防治需注重種子消毒、減少植株傷口,以及采用藥劑灌根或噴霧。
李省印講解說,病毒病雖無明顯病癥(如菌絲、霉層等),但病狀很明顯,通常表現為花葉、皺縮、斑駁、黃化、矮化、畸形,甚至條斑壞死等。防治核心在于阻斷傳播鏈,需培育無病苗并設置防蟲網。
番茄病毒病的發生與環境條件關系密切,一般高溫干旱天氣利于病害發生。此外,施用過量氮肥導致植株組織生長柔嫩,或土壤瘠薄、板結、黏重及排水不良,都會加重發病。因此,生產上防治時應針對病毒的來源采取相應措施,才能收到較滿意的效果。
生理性病害多由環境或管理不當引發,雖無傳染性但影響品質。農戶要注意的是,臍腐病和日灼病分別因缺鈣、缺水或強光導致,防治需合理澆水并噴施鈣鎂葉面肥,選用枝葉繁茂的品種遮陽;畸形果與空洞果源于育苗期溫度、肥料管理不當,要控制溫度、避免氮肥過量,澆灌水溫不低于10℃。
在番茄管理中,蟲害防治同樣關鍵。李省印說,各類害蟲不僅直接危害植株,還可能傳播病害。粉虱群集葉背,可用黃板誘殺結合10%吡蟲啉噴施防治;棉鈴蟲蛀食果實,需用氯蟲苯甲酰胺防治并誘殺成蟲;薊馬與螨蟲分別用25%噻蟲嗪和阿維菌素應對;美洲斑潛蠅和蚜蟲則選用滅蠅胺、吡蟲啉配合黃板防治。
李省印強調,番茄病蟲害防治需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農戶要通過優化栽培環境、精準識別病蟲害、科學選用藥劑并輪換使用,同時增強植株抗性,才能有效保障番茄優質豐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