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技術集成“多打糧”
重慶玉米畝產實測798.5公斤
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俐)烈日炎炎,重慶開州區南門鎮花林村的玉米地里,掌聲格外響亮。當全國農技中心總農藝師王積軍作為測產組組長,宣布3個地塊加權平均畝產達798.5公斤時,在場的種植戶、農技人員都難掩激動——重慶玉米畝產再創新高。
當天,由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組織,全國農技中心、市農科院等單位專家組成的測產組,對這片玉米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核心示范片進行實地“考”驗。
“選的3個地塊,都是隨機抽取的,進行實收測產。”測產專家介紹,經過嚴格測量,3個地塊折合畝產分別為747.6公斤、805.5公斤、849.2公斤,加權平均后,798.5公斤的結果讓大家眼前一亮。
“這高產不是碰運氣,是品種和技術‘捏’到了一塊兒。”示范片技術指導專家、重慶市農技總站糧油科科長方立魁蹲在玉米地邊,指著飽滿的果穗解釋道。
地里種的是“正紅507”,這是個耐密植的高產品種。“以前高產示范片畝栽也就3400株左右,這片用了精量機播,畝栽直接突破4000株,還播得勻、出得齊,結實率特別高。”方立魁扒開玉米葉,株距均勻的玉米稈上,個個果穗都沉甸甸的。
不光是品種選得準,技術集成更關鍵。種子包衣防了病蟲害,緩控釋底肥讓養分慢慢釋放不浪費,適期機播保證了苗齊苗壯,再加上水肥一體精準調控技術,每一項都用在了點子上。
“今年天旱,多虧了水肥一體化。”方立魁感慨,玉米生長關鍵期遇上干旱,技術團隊通過滴灌系統,缺水了就補水,缺肥了就精準補肥,“就像給玉米‘量身定制’營養套餐,干旱愣是沒擋住增產的勢頭。”
“只要跟著技術來,普通種植戶也能種出高產。”方立魁的話給種植戶吃了定心丸。他說,這套技術不復雜,種子包衣、機播密植、水肥調控都是全國主推的成熟技術,只是結合重慶山地特點做了些微調,易學好用。
測產專家組也一致認為:這片示范片的技術集成,增產增收效果實實在在。專家們建議,在重慶宜機化種植的區域,得趕緊把這套技術推廣開來,讓更多玉米地“多打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