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我市淡水養殖產業多元化發展,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所屬單位市水產所積極響應漁業科技創新與品種優化政策,大力開展新品種、新產品的引進試驗示范工作。近期,成功引進草魚“滬蘇1號”、團頭魴“華海1號”、“建鯉2號”等多個優質水產新品種,為我市淡水養殖業注入新活力。
一是引進新品種,豐富養殖結構。天津地區傳統淡水養殖品種較為集中,在市場需求日益多樣化的背景下,豐富養殖品種成為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草魚“滬蘇1號”作為我國首個草魚新品種,填補了草魚長期缺乏良種的空白。草魚“滬蘇1號”生長速度快,經測試,池塘養殖的1齡、2齡“滬蘇1號”體重比長江水系草魚后代提高約20%,在廣東、江西等地試養效果顯著。此次引入天津,有望改變我市草魚養殖品種單一、生長周期長等問題,為養殖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團頭魴“華海1號”具有生長快、成活率高等顯著優勢,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是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的新品種,是農業農村部推介發布的2023、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中水產類主推品種之一。通過引入該品種,試驗站旨在優化天津地區鳊魚養殖結構,提升養殖效益,為養殖戶提供更多選擇。“建鯉2號”是采用群體選育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歷經四代選育形成的穩定品系。該品種12月齡個體較普通建鯉增重15.56~18.33%,餌料系數1.47~1.56;具有抗逆性強、跨區域試養無病害等特點,適宜在養殖主產區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可幫助養殖場(戶)通過節約養殖成本,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益。
二是推介新技術,開展多點試驗示范。天津地區的淡水養殖具有獨特的地理與氣候條件,為確保新品種能夠適應我市環境并發揮最佳生產性能,市水產所聯合示范基地及相關企業,開展了一系列針對性的試驗示范工作。在濱海新區的核心示范點,針對鹽堿地水質特點,科技人員對新品種的耐鹽堿性、適應性等進行監測評估,探索適宜的養殖模式與水質調控技術。同時,在西青區等養殖集中區域,設立多個試驗點,對不同品種在不同養殖環境下的生長性能、飼料轉化率、病害發生情況等進行詳細記錄與分析。通過試驗示范跟蹤技術服務,將新品種的養殖技術傳授給生產一線技術人員,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并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
三是推動產業提升,實現漁業增效。淡水養殖新品種的引進與試驗示范,對天津地區淡水養殖產業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通過優質品種的推廣應用,有助于提高養殖產量與質量,增加養殖戶收入。多樣化的養殖品種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提升我市水產品在京津冀乃至全國市場的競爭力,促進漁業產業鏈的延伸與拓展。
下一步,市水產所將繼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持續推進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為我市淡水養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