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拿鐵、地瓜蛋撻、拔絲地瓜、橋頭地瓜酒……在海南省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橋頭地瓜休閑村,各種以本土地瓜為原材料制作的特色美食飲品奪人眼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觀光游客前來品嘗。“現在雖然是淡季,每周接待的各種旅行團也有好幾撥,到了旺季根本忙不過來。”休閑村店員周瑤一邊忙著手中的活兒一邊說。
這里的“明星”地瓜核心產區在沙土村,是遠古火山口噴發覆蓋的地域,土壤中富含硒元素。橋頭地瓜熟制后香甜粉糯,口感綿密,硒含量高,有“長壽食品”之美譽,以“澄邁橋頭地瓜”成功注冊了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7月底的橋頭鎮暑氣正盛,記者慕名來到沙土村,只見大片綠油油的稻田長勢正旺,卻不見地瓜。橋頭鎮副鎮長費豪解釋,橋頭地瓜的收獲期一般在5月,收割完這一季后,種一茬水稻來改良土壤,以保證后續種植地瓜的質量。
“不改良不行,如果不改良,后面再種地瓜就長不出來了。”橋昌合作社負責人楊文江告訴記者,他家里的田正在種水稻,不追求收成,只為了改良土地。
種植水稻前需要先清理掉地里的地瓜藤。豐收后的地瓜留下了幾萬噸藤蔓,這些藤蔓本身可能攜帶病蟲害,無法直接用來還田,要么就地焚燒,要么堆積腐爛,但這樣既污染土壤環境,又浪費資源。如何讓這些“農業廢棄物”轉變為“生態財富”?橋頭地瓜品牌創始人、沙土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王文克介紹,這里的地瓜藤蔓一般有兩種處理途徑,一種是由本地養牛羊的農戶免費收走當喂料,牛糞羊糞作為有機肥還田;另一種是由企業回收粉碎,用來制作飼料。未來還可能嘗試轉化為富硒的腌菜或地瓜茶原料。
一粒種子,一片希望,從土壤開始。沙土村始終堅持通過水旱輪作來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不能進行水旱輪作的地塊就撒上檉麻(一種綠肥),長到1米多高后再粉碎進土里,也能改良土壤。“有些農戶為了增加產量,想在一年內種兩茬地瓜,但地力還沒恢復,容易導致地瓜品質下降,損害品牌形象,我們都會及時勸阻和引導。兼顧經濟效益和土壤生態,才能讓產業長久發展。”王文克感慨。
正是在這樣的生態理念下,橋頭地瓜產業實現穩步發展。“現在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倍,每年都能有個10多萬元的收入。”沙土村村民楊其熊直言。這一本土產業帶動了沙土村1600戶村民增收,農戶收入最高達12萬元,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未來還將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