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棚結束后,菜農需根據實際棚室狀況及時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全面落實各項善后措施,為下茬蔬菜生長打造適宜的棚室環境,為蔬菜高產優質奠定堅實基礎。
棚室通風時間別太短
高溫悶棚作業主要在棚室完全密閉的環境中開展,尤其是采用化學藥劑進行悶棚的棚室,在悶棚過程中,藥劑揮發與高溫作用會產生多種有害氣體,如甲醛、氨氣等。這些有害氣體若在棚內殘留,當悶棚結束后通風時間不足就急于定植苗子,極易引發熏苗現象。受熏害的苗子會出現生長停滯、葉片發黃、根系發育不良等問題,進而導致整個棚室的苗子生長不一致,嚴重影響后續產量。
因此,悶棚結束后,要第一時間將棚室頂部的通風口和前臉的通風口全部敞開,確保空氣能夠在棚內形成有效對流。同時,要適當延長通風時間,通常需要連續晾曬7—10天。在通風期間,每天都要檢查棚內氣味變化,只有當棚內的有害氣體完全排放干凈,聞不到任何刺激性異味后,才能進行幼苗定植,以此保障幼苗能夠在健康的環境中順利生長。
及時補充有益菌
不論是哪種方法悶棚,由于高溫、藥物的刺激,或多或少都會改變土壤微生態環境,殺滅其中大量的有益菌,尤其是耕作層中不耐高溫的有益菌,使土壤微生物群遭受傷害。悶棚結束施用底肥時,應增施微生物肥料,可根據不同蔬菜、不同根部問題,選擇適合的菌種,以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有死棵等根部病害的棚室,選用枯草芽孢桿菌、多粘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等產品;有根結線蟲的棚室,選用淡紫擬青霉、厚垣輪枝孢、蠟質芽孢桿菌等產品。
通過微生物的補充,構建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鞏固悶棚效果。補充有益菌后,在管理中注意三點:一是減少或盡量避免化學殺菌劑大量、重復使用,以防降低有益菌數量,誘發土傳病害。二是補充有益菌所需營養。如選擇含有腐植酸、氨基酸、海藻酸、甲殼素等的產品,既能補充有益菌營養、改良土壤,又能提高定植后蔬菜的抗逆性。三是微生物肥料要連續用。幼苗定植后,盡量多用微生物肥料特別是微生物菌劑,應配合微生物菌劑蘸根(蘸盤)、緩苗后灌根,在蔬菜生長過程中利用微生物菌劑進行沖施,保證全程連續使用。
化學肥料補充要適量
化學肥料包含大量元素肥料和蔬菜生長所必需的中微量元素肥料,科學合理地補充化學肥料,是保障蔬菜生長過程中營養供應的關鍵。
大量元素氮、磷、鉀作為蔬菜生長的“主食”,在悶棚前的底肥施用中是不可或缺的。為了實現科學施肥,補充大量元素肥料最好結合土壤檢測結果進行。通過土壤檢測,能夠準確了解土壤中氮、磷、鉀等養分的含量情況,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進行施用,確保土壤中的營養既均衡又充足。
根據土壤檢測結果,了解土壤中氮、磷、鉀等的庫存情況,若養分含量高,適當減少該養分投入。通常情況下,底肥施用的大量元素肥料主要是復合肥料,相對于水溶肥來說,復合肥施入土壤后,由于養分流失快,作物吸收利用率低,施用量較大。近年來,不少肥料企業推出了全水溶新型復合肥料,與傳統復合肥料相比,新型復合肥在吸收利用率等方面有了極大提高,借助新生產工藝和輔助技術,將養分吸收利用率提高了至少20%,降低了化學肥料在土壤中的殘留。具體用量應結合測土結果和肥料養分含量,一般畝用量25—50千克。
中微量元素肥料雖然在蔬菜生長過程中的需求量相對較少,但卻是不可或缺的。在底肥中,要盡量保證中微量元素的全面供應,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量施用,以免對蔬菜生長產生不良影響。例如,中量元素肥料中的鈣鎂磷肥、硝酸鈣等,畝用量控制在50—100千克,能夠有效補充土壤中的鈣、鎂等元素,預防蔬菜出現裂果、臍腐病等問題;微量元素肥料中的硫酸亞鐵、硫酸鋅畝用量為1—2千克,硼砂畝用量1千克,鉬酸銨畝用量200克等,這些微量元素能夠參與蔬菜體內的多種生理代謝過程,促進蔬菜的生長發育和品質提升。
嚴防病蟲殺“回馬槍”
經過高溫悶棚后,棚內的病原菌和有害蟲卵雖然得到了有效殺滅,但棚室外部的病蟲害依然存在,稍不注意就可能再次侵入棚內,給蔬菜生長帶來威脅,因此必須做好嚴防工作。
一是防止人為因素傳播。棚室外面的環境中存在大量的病蟲,尤其是拔園后堆積在棚室周圍的莖稈、殘葉等廢棄物,更是成為病菌和線蟲滋生的溫床。當工作人員進出棚室時,鞋子和衣物容易攜帶這些病蟲進入棚內,造成二次污染。為避免這種情況,可在棚室門口撒施寬度不少于2米的石灰粉,石灰粉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能對進出人員攜帶的病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也可要求進出人員更換專用的棚內鞋子,從源頭上減少病蟲傳入的可能性。此外,在幼苗定植前以及操作機械進棚翻地前,要對機械的輪胎、作業部件等進行徹底消毒,可選用福爾馬林溶液或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擦拭或噴灑,防止機械將其他棚室的病原菌、線蟲等有害生物攜帶進棚。
二是防止害蟲遷入棚室。悶棚結束后,外界的害蟲會伺機通過通風口進入棚室。為阻擋害蟲入侵,要及時給所有通風口安裝防蟲網。防蟲網的選擇要根據主要害蟲的體型來確定,對于薊馬、粉虱等體型較小的害蟲,應選用目數較高的防蟲網,并且在安裝過程中要保證防蟲網與棚室框架緊密貼合,不留任何縫隙,避免害蟲從縫隙中鉆入。除了安裝防蟲網,在幼苗定植后,還應在棚室內均勻懸掛粘蟲板,粘蟲板通過釋放引誘劑吸引害蟲,將其粘住,從而達到物理殺蟲的目的,有效降低棚內的蟲口基數。
三是幼苗早消毒。幼苗自身攜帶病蟲害是棚室病蟲害發生的重要源頭之一,因此在接收苗子時,要進行嚴格檢查。重點查看幼苗的生長點是否正常、葉片背面有無蟲卵和病斑、根系是否發達且無腐爛現象等。若發現苗子攜帶茶黃螨、薊馬、粉虱等蟲害,要立即噴灑相應的化學殺蟲劑進行防治,待蟲害徹底消滅后再將苗子移入棚內,防止蟲害在棚內擴散蔓延。若苗子存在根系發育不良、長勢較弱的情況,在定植前要用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幾丁聚糖、懸浮鈣等物質進行蘸根處理。這些物質能夠刺激根系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促進新根再生,同時增加根系周圍有益菌的數量,提高根系的抗病能力,減少根莖部病害的發生。
(本版稿件由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董文蘭參考《北方蔬菜報》、全國農技推廣網等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