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多濕,病蟲害進入高發期,科學安全用藥是保障農業生產的關鍵。全國農技中心最新發布的《夏季病蟲害防控科學安全用藥指導意見》,從對癥用藥、適期施藥、安全防護等多方面提出技術要點,為農民朋友提供了一份實用指南。以下摘登核心內容,供大家參考,做到科學防控,穩產保收。
科學使用農藥
對癥用藥。各地依托田間監測、物聯網設備數據采集等方式,密切關注病蟲害發生動態,正確識別病蟲害種類,選擇對路的農藥品種。優先選用對環境友好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禁使用禁限用農藥品種。
適期用藥。根據不同病蟲害的發生規律、特點和農藥使用特性,選擇適宜時期開展施藥防治。害蟲在卵孵高峰至低齡幼蟲期防治,病害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防治,雜草莖葉噴霧在2—5葉期防治。各地可結合氣象數據和田間病蟲害監測數據,明確不同病蟲害的最佳施藥時間節點,通過網站、短信、App等方式向農戶發送施藥窗口期預警。
足量用藥。嚴格按照農藥標簽標記的用藥量足量使用,既保證防治效果,又不容易刺激病蟲害加速產生抗藥性。綜合考慮作物生育期(如玉米大喇叭口期、芒果膨果期、豇豆苗期)、病蟲害發生程度(輕、中、重度)、植保機械類型(背負式噴霧器、自走式噴桿機、植保無人飛機)等影響因素,科學測算每畝用藥量和兌水量。
科學輪換或混配用藥。建立區域農藥輪換使用臺賬,明確每個作物生長季內,單一農藥品種(有效成分)使用不超過2次,與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交替,特別是防治繁殖速度快、群體大的小型害蟲,輪換用藥可有效延緩病蟲害抗藥性的產生。混配用藥前,須進行兼容性預試驗:取少量藥液混合后靜置30分鐘,觀察若出現乳劑破壞、絮結或大量沉淀的農藥品種,則不能相互混配。
合理施藥。夏季適宜施藥時間為上午5點—9點和下午4點—8點,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期間不宜施藥;風力3級以上或預報1小時內有降雨時,不宜施藥。施藥人員每天施藥時間一般不得超過6個小時。針對玉米等高稈作物病蟲害防治,鼓勵由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織使用植保無人飛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高效植保機械在適宜的時間開展作業,避免人背施藥機械進入密閉環境施藥。施藥后6小時內遇下雨天氣,需在雨晴后24小時內補施。
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施用農藥時,要嚴格遵守農藥標簽標注的農藥安全間隔期,特別是蔬菜、水果等夏季鮮食農產品用藥,建議在蔬菜大棚、果園等場所懸掛農藥安全間隔期警示標牌,標注最后一次施藥日期和安全采收日期。對未達到安全間隔期的作物,嚴禁采摘上市,避免農藥殘留超標。
安全施用農藥
精準施藥,確保防控作業安全。對于采用植保無人飛機開展夏季病蟲害防治的,要確保飛行安全和用藥安全。一是加強對植保機械的測試與檢修。飛防作業前要對植保無人飛機進行測試與檢修,重點測試噴頭流量和噴施均勻度,全面檢修機具。二是做好飛防藥劑的選擇。飛防藥劑要選擇高效、環境友好型的藥劑品種,優先選擇微乳劑、可溶液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等劑型,禁止在蜜源植物開花期和水產養殖場所、水源地附近開展航空施藥,以防造成農作物藥害,產生飄移污染周邊環境和魚類、蜜蜂、家蠶等非靶標生物的中毒事件。三是做好航空施藥安全管理。在開展飛防作業前,向養蜂人、養蠶人、周邊農田的農戶、家畜場主以及附近環境敏感場所等發布航空施藥預先警示。開展飛防作業時,要嚴格執行安全作業有關規定,當風速、風向、溫度、相對濕度、時間等因素不適合時,立即停止施藥。在噴霧作業結束后,應根據農藥標簽上的建議,及時在處理過的地塊周圍樹立警示標志,在規定時間內警示人和牲畜不得進入施藥地塊。
及時補救,減輕藥害損失。在噴施除草劑時,應加裝保護面罩,注意選用對臨近作物和下茬作物安全性高的除草劑品種,并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如果發生除草劑藥害,可在作物葉面及時噴施吲哚丁酸、蕓苔素內酯、赤霉酸、磷酸二氫鉀等緩解藥害。同時,加強水肥管理,促根壯苗,增強抗逆性,促進農作物快速恢復生長。
(本稿件由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張朝輝 參考 全國農技中心、中國農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