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7月中旬批量收獲冬棗,比普通冬棗提前兩個月后,今年,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下河鄉東張村棗農郭寧又有新動作。“今年預計能再提前半個月收獲!”他說。
郭寧的底氣就藏在大棚里——3月中旬,在絕大多數冬棗樹剛結束休眠時,郭寧的冬棗示范園里,棗樹已進入現蕾期。去年,他給大棚加裝了空氣能制溫設備,讓冬天白天棚溫達到30℃,夜間穩定在10℃左右,通過打破棗樹休眠期,促進大棚冬棗提早發芽成熟。
抓住市場空檔期,讓冬棗提前上市,意味著在價格上獲得更多話語權。事實上,雖然是一名85后,但在種棗這件事上,郭寧儼然是位“老把式”。去年因上市早、質量好,他的冬棗賣出每斤60元—80元的價格;更早前,他還獲得過沾化區大棚冬棗棗王爭霸賽原生態冬棗“棗王”的稱號。
對這位管理棗樹近乎嚴苛的“棗王”來說,科技的加持只是“錦上添花”,并不意味著可以做“甩手掌柜”,需要更多的耐心、精力和敬畏的態度,讓硬件在這片土地上發揮出最大效能。
他確實是這么做的——每天早上8點左右卷起棉被,日落前放下棉被,讓冬棗樹充分接受光照,雷打不動。記者注意到,占地1畝的鋼架大棚,分布著空氣能制溫設備的12個出風口。每天日落時,郭寧會根據太陽的傾角及棗樹的受光面積,逐排動態調整出風口的溫度,保證每棵棗樹“享受”光照和棚溫的最優“配方”。
通過動態調整棚內溫度領跑“棗”市,是郭寧不斷外出考察學來的經驗。
20世紀初決定入行種棗時,沾化冬棗尚以露天種植為主。郭寧消息靈通,他聽說附近村有人建了大棚,不僅品質提高,上市期還提前了20天左右。當年大風天氣多,大棚冬棗絲毫沒有受災,收入較露天冬棗翻了一倍——這立馬引起了他的興趣和思考。
“靠天吃飯有風險。”當時20多歲的郭寧堅定起來,“種棚!”2009年,他投資14000元建設了2畝冬棗大棚,但經驗技術的缺失,似乎為不太理想的收入埋下伏筆。
好在郭寧敢于試錯,當年他繼續投資建了4個大棚,同時打磨研究管理技術。這片鹽堿地終于給出了甜蜜的回饋,冬棗上市即熱銷,畝均收入達到15000元。2012年,郭寧將20畝冬棗園全部改為大棚種植。
2022年,沾化區開展“雙增雙提”工程,引導群眾向大棚種植轉變。他與鄉鎮多次協調溝通后,冬棗示范園開工建設,新建雙面坡棉被棚、單面坡棉被坑棚,增高、更換全鋼結構棚頂和新換大棚膜20余畝,嫁接改良新品種“沾冬2號”10畝,大棚內部基礎設施進行高標準提升。
示范園內,除了殺蟲燈、黏蟲板、黏蟲膠、無紡布等綠色防控措施外,還應用了水肥一體化、“深開溝”等新技術。“拿施肥來說,用的都是自制的黃豆肥,在剛開始冒芽時施用,有利于冬棗展葉現蕾。”他說。
(據《農村大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