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細菌性穿孔病是桃樹上最常見的葉部病害,該病包括細菌穿孔、霉斑穿孔和褐斑穿孔3種,其中以細菌性穿孔最為常見。桃樹感染此病后,會造成大量葉片穿孔脫落、枝梢枯死,嚴重削弱樹勢,影響花芽分化,造成巨大損失。
細菌類病害病菌在枝梢病斑及病芽內越冬。翌春隨著氣溫上升,病組織內的細菌開始活動,于桃樹開花前后自病組織中外溢,借風雨、昆蟲或工具傳播,從自然孔口侵入。病菌侵入后,經7—14天開始發病,6—8月發病較嚴重,病菌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4℃—28℃。陰雨連綿或濃霧重露天氣易造成此病流行,排水、通風不良的地方發病偏重。此病主要危害葉片,枝梢和果實也易感病,受害植株葉片穿孔,嫩梢產生病斑,最后導致提早落葉、枝梢枯死。
防治方法:秋冬季剪除病枯枝,清理病落葉,并集中銷毀,減少侵染源;及時排水,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以增強樹勢,提高植物抗病力;萌芽前,噴施3—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1:120的波爾多液,消滅越冬病源;發病期噴施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兩周一次。
(張一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