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李煜強


王成社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小麥研究和教學工作。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之一,對國家的糧食安全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有效應對現階段小麥生長面臨的干旱挑戰,4月29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成社做客由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強農App聯合主辦的《農技云課堂》直播間,線上講解小麥生長后期田間管理關鍵技術。
當前,陜西大部分冬小麥處于孕穗期,部分地區小麥已抽穗。當前土壤墑情如何?需要采取哪些管理措施?
“現在正是冬小麥需水需肥的關鍵期,也是決定小麥成產三要素中成穗數和穗粒數的關鍵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成社介紹,目前全省各地麥田均出現不同程度旱情,若旱情不能得到有效緩解,將會對成穗數和穗粒數造成不利影響,致使小麥減產。
今年以來,陜西降水較常年偏少近三成。其中陜北、陜南偏少三成,關中偏少兩成。截至5月1日8時,近10日全省平均降雨量偏少六成,近30日全省平均降雨量偏少八成,近90日全省平均降雨量偏少五成。陜北中部,關中西部、中部和東北部,陜南西部和中部等區域出現輕到中度干旱,局地發生重度干旱。據預測,未來10天陜西降雨偏少,氣溫偏高,陜北中部、關中中東部、陜南中部局地旱情持續發展。
如何應對當前的旱情?王成社提出,要密切關注天氣和墑情狀況,積極調配灌溉水源,全力確保科學抗旱、“一噴三防”等關鍵技術和各項政策措施及時落實到位,夯實夏糧豐收基礎。
小麥生長后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即開花至成熟階段)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期,約持續30—40天。此階段直接決定粒數和千粒重,中心任務是“養根護葉、防衰防倒、促進灌漿、確保粒飽”,通過科學管理實現“以葉保粒、以粒增重”。
針對這一關鍵階段,王成社提出六項核心管理技術,助力農戶實現穩產增收。
(一)科學灌溉,以水調溫護根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小麥后期日均耗水量達4立方米/畝以上,需緊扣“三水”管理。灌漿水應在開花后7—10天(籽粒“多半仁”時)澆灌,此時千粒重日增1—2克,是增產核心期。采用小畦淺灌,保持“地皮見濕不見干”,忌大水漫灌以防根系缺氧腐爛;若灌漿期干旱,可在蠟熟期前輕澆麥黃水,降低地溫3℃—5℃,延緩根系衰老。此外,葉色濃綠、有貪青趨勢的麥田,需提前5—7天停水;澆水前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避開風力≥4級的天氣,防止倒伏。
(二)綜合防控倒伏,筑牢豐產基礎
倒伏減產可達20%—50%,需從“根—莖”雙維度預防。
根倒伏:深耕25厘米以上,提高整地質量,播前畝施磷肥20公斤促根系發育;越冬期鎮壓保墑,返青期劃鋤松土,增強根系抓地力。
莖倒伏:選用株高75—85厘米、基部節間短粗的抗倒品種;合理密植,畝基本苗控制在15—20萬株,確保基部透光率≥30%;拔節期(第一節間伸長前)噴施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30克/畝,縮短節間長度,增強莖壁厚度。
(三)葉面追肥補營養,延長葉片功能期
磷鉀促灌漿:開花后5—7天首次噴施0.2%磷酸二氫鉀(畝用100克+水50公斤),間隔7天再噴1次,可增千粒重2—3克,成熟期提前2—3天。
防衰增蛋白:麥苗發黃田塊,加入1%—2%尿素溶液(畝用1—2公斤),增強光合能力;結合“一噴三防”,添加蕓苔素內酯(0.01%乳油10毫升/畝),調節養分運輸,預防干熱風。
微肥輔助:缺硼田塊加噴0.1%硼砂溶液,缺鋅田塊加0.2%硫酸鋅溶液,提升結實率。
(四)病蟲害精準防治,推行“一噴三防”
后期重點防控“三病兩蟲”(銹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蟲、吸漿蟲),抓住關鍵時期科學用藥。孕穗—揚花期(防治黃金期)蚜蟲、吸漿蟲:百穗蚜量>800頭或吸漿蟲成蟲>2頭/平方米時,用5%啶蟲脒乳油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噴霧。
赤霉病:抽穗后遇連陰雨(≥3天),立即用40%氰烯菌酯懸浮劑1000倍液+25%戊唑醇水乳劑2000倍液,重點噴施穗部,雨停即噴。
條銹病、白粉病:病葉率>10%時,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3%戊唑醇懸浮劑3000倍液,均勻噴霧。
灌漿期(保護功能葉)
葉枯病、葉銹病:病葉率>15%時,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抑制病害擴展。
紅蜘蛛:33厘米行長螨量>200頭時,用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重點噴葉背。
用藥原則:優先選用低殘留藥劑,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收獲前15天停藥),采用二次稀釋法,畝用水量≥30公斤確保均勻覆蓋。
(五)應對干熱風,減少生理脅迫
干熱風(14時氣溫≥30℃、濕度<30%、風速≥3米/秒)導致灌漿期縮短5—7天,千粒重下降3—5克。
預防措施:①農業措施。可在干熱風來臨前噴水或灌溉,結合澆水,可畝施5公斤硫酸鉀,增強植株保水能力。
②化學防護。葉面噴施0.1%氯化鈣溶液+0.05%硫酸鋅溶液,調節氣孔開閉,降低蒸騰失水;配合蕓苔素內酯,提升細胞抗逆性。
(六)適時收獲與產后管理
最佳收獲期:蠟熟末期(籽粒硬度接近指甲,含水量25%—30%),此時千粒重達峰值。機械收獲留茬≤15厘米,減少落粒;人工收獲后堆曬1—2天再脫粒,促進后熟,單穗增重1—2克。
晾曬貯藏:脫粒后及時攤曬(厚度3—5厘米),晴天曬2—3天,含水量降至12%以下入庫。貯藏推薦“高溫密閉法”:50℃曝曬2小時后趁熱入倉,密閉7天殺滅害蟲;或采用磷化鋁熏蒸(4—5克/噸),確保糧堆密封防潮。
王成社補充說,種植戶要定期巡查田間,記錄病蟲害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結合天氣預報調整管理方案進行動態監測;用藥時要穿戴防護裝備,避免高溫時段施藥;廢棄農藥瓶袋集中回收,防止污染土壤水源。
在小麥生產中,不同地區、不同年份和不同麥田,由于所用的品種不同,氣象、土壤等自然條件和栽培措施不同,小麥的苗情各不相同,而且苗情和外界條件都在不斷起變化。
“小麥種植可以參考‘4+5原則’,即以地定產、以產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種;以籽保苗、以苗保蘗、以蘗保穗、以穗保粒、綜合保產。從而達到保證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的協調發育,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王成社總結說,小麥后期管理是奪取高產優質的“最后一公里”,種植戶不能用固定的栽培技術指導生產,不能用“一刀切”的辦法管理麥田,需緊扣“水、肥、病、蟲、收”五大關鍵環節,靈活運用各項措施,因地制宜、因苗管理。通過科學施策,實現“粒多、粒重、品質優”,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夯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