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東莞市某商場前的綠化帶被改造成一塊水稻田,引發網友關注與熱議。有人稱這是現實版“向往的生活”闖入了城市,也有人提議以此為契機開設插秧體驗營。
當前城市綠化帶多是“草坪+灌木+喬木”的標準搭配,在恰當的時機與合適的地點,將傳統綠化帶嘗試改種水稻的做法,不失為一種新穎的探索,不僅讓人眼前一亮,更是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間,打開了農耕文化傳播的新路徑。或許有人會認為綠化帶稻田有“博噱頭”之嫌,但筆者以為,其意義并不在于能打多少糧食,只要能讓更多城市居民因此關注農業、了解“三農”,就是值得贊賞的。
當然,這里并非是說在城市里,綠化帶種水稻就一定比種其他苗木更有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之舉,這片城市稻田都承擔起了自然教育的功能。無論是年輕父母帶孩子辨認稻穗,還是路過的行人隨手拍照分享,都讓農業知識和農耕文化,成為身邊可以觸摸的生活體驗。城市治理本就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期待更多城市探索創新,在現代化空間中,守護可生長的文化根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