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四月,春潮涌動。在位于武漢市農業科學院南部園區的國家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中,大大小小的荷塘波光粼粼,到處彌漫著泥土的芬芳。隨著春季氣溫回暖,4月7日一早,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部水生蔬菜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首席專家柯衛東走近蓮藕種質資源保存池,仔細察看著各類蓮藕資源的生長情況。
國家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武漢)(以下簡稱“資源圃”)創建于20世紀80年代,1990年由原農業部掛牌,依托于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水生蔬菜資源圃。目前,這里共保存國內外蓮資源1000余份。此外,這里還保存茭白、芋、菱、荸薺等12類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加在一起共有3400多份,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水生蔬菜種質資源最豐富的資源圃。
“這里共有3000多個水池和5000多口陶缸,用來保存種質資源和開展育種等相關研究。”武漢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水生蔬菜花卉研究室主任、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副首席科學家朱紅蓮告訴記者,這里保存著最古老的蓮藕種質,歷史悠久,種類豐富。
在柯衛東看來,種質資源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一個國家育種水平的高低和所育出品種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源的占有量和種類。近年來,柯衛東團隊對水生蔬菜種質資源進行了多年的系統研究,累計獲得第一手科研數據上百萬個,為水生蔬菜資源、育種和生產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數據。
談起這里培育的蓮藕新品種,武漢市蔡甸區永利村蓮藕基地負責人李正旺贊不絕口:“今年央視的元宵晚會上,一根長達2.33米的‘藕王’就來自自家的蓮藕基地,這個品種就是由柯衛東團隊培育而成的蓮藕新品種‘香粉’。”
“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走進百姓家”是團隊一直堅持的原則。柯衛東認為,種質資源保存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讓資源更好地服務育種和生產。“我們的每一個新品種,都會在自己試驗成功以后,再交給農戶試種,了解大面積種植的效果以及市場的接受度。”為此,資源圃每年春天都會組織新品種展示會,邀請蓮藕種植戶、經銷商和加工商品鑒,在推廣新品種的同時,傾聽他們對新品種的意見,以便更好地調整育種方向。
蓮藕是湖北重要的特色產業。據統計,2023年,湖北全省蓮藕種植面積180萬畝,綜合產值達280億元,規模和效益居全國首位。
為推動當地蓮藕產業發展,2024年8月,湖北省委農辦出臺了《關于推進蓮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將“洪湖蓮藕”作為省級蓮藕區域公用品牌打造,筑牢蓮藕種業基礎,強化科技創新支撐。
近年來,當地還組織相關專家,針對水生蔬菜產業發展需求,推介蓮藕、茭白和荸薺等新品種,示范蓮藕早熟栽培、蓮優化施肥、蓮藕與小龍蝦套養模式、水生蔬菜采收機械、子蓮保鮮等高效實用新技術。良種良法的示范推廣,帶動了蓮藕產業提質增效,也為當地農戶鋪就了致富路。
洪湖市新灘鎮雨錢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洪曉俊介紹,該合作社共種植了1萬畝蓮藕,其中近一半面積所用的品種是武漢市農科院培育的“鄂蓮6號”,該品種產量高、商品性好,畝產可以達到3600至4000斤,經濟效益好。此外,還試種了137畝新品種“香粉”,香味突出,口感粉糯,特別適合藕湯加工。
蓮藕是我國最主要的傳統水生蔬菜。“武漢的水生蔬菜,尤其是蓮藕的科研力量全國領先。我們研發的蓮藕新品種可確保全國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蓮藕。”柯衛東對此倍感自豪。他介紹,目前,武漢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培育的鄂蓮系列品種已成為我國蓮藕的主栽品種,其種植覆蓋率占全國蓮藕種植面積的8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