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農墾巴彥農牧場分公司
實驗育良種 選出“生力軍”
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農墾巴彥農牧場分公司農業科技園區實驗室,工作人員戴著口罩和手套,小心翼翼地為種子噴水保濕,仔細記錄著各項數據。試驗臺上擺滿了排列整齊的培養皿,一顆顆飽滿的種子被均勻放置在濕潤的濾紙上,仿佛等待一場盛大的“新生”。
近日,巴彥農牧場分公司緊鑼密布地開展種子發芽率實驗,涵蓋了玉米、大豆、小麥等多種農作物種子。工作人員嚴格依照國家標準,從待播種子中隨機抽取樣品后放置在培養皿中。濕潤的濾紙或紗布是種子發芽的“溫床”,利用分樣器對種子進行精準分樣,確保試驗樣本的均勻性與代表性,并對培養盒內的種床——沙子進行細致的消毒殺菌處理。通過置床儀精心置床,每個樣本放置100粒種子,保證試驗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此后,工作人員還將進行二次覆蓋,再用千分之一多菌靈溶液進行澆灌,有效預防種子在發育過程中遭受病菌侵害。處理完畢的種子被放置于恒溫培養箱中開始發育。整個試驗期間,工作人員每天定期查看,詳細記錄種子的發芽數量、生長狀態等數據,為分析種子質量提供第一手資料。
園區農業技術負責人孔祥軍說:“我們還借助顯微鏡對土壤成分、菌群等進行監測。通過對土壤中各種礦物質、有機物含量以及有益菌、有害菌數量和種類的分析,研究人員能夠深入了解土壤的肥力狀況與健康程度,從而為優化種植方案、改良土壤環境提供科學依據,確保種子在未來的實際種植過程中能夠獲得最佳的生長條件。”
種子發芽率是衡量種子質量的關鍵指標,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的出苗率、整齊度以及最終產量。通過本次發芽試驗,農業科技園區實驗室準確掌握了各類生產種子的發芽率情況,篩選出了發芽率高、發芽勢強的優質種子,為農業生產挑選出了最具潛力的“生力軍”。“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出苗質量,保障田間苗齊、苗壯,還能為合理規劃種植密度、確定播種量提供科學指導,避免因種子質量問題導致的農業減產,為巴彥農牧場分公司2025年的農業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孔祥軍表示。
近年來,巴彥農牧場分公司始終堅持“科技興農”戰略,不斷加大在農業科研方面的投入。農業科技園區實驗室作為技術創新與應用的前沿陣地,承擔著多項重要的科研任務,在種子培育、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等多個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與實踐。此次種子發芽試驗的成功完成,展示了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強大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