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市水稻生長期間極端天氣較多,對水稻生產影響很大,主要表現在分蘗期及穗分化期極端高溫對畝穗數、穗粒數、結實率的影響,以及灌漿結實期極端低溫、晝夜溫差變小對千粒重及米質的影響。2025年我市水稻生產的總體思路是聚焦單產提升,錨定關鍵環節,強化優質品種、綠色技術、防災減損等措施,加大關鍵技術集成推廣,實現良種良法配套、高產優質協同、種植效益提升。
一、優化品種布局,推廣高產優質多抗品種
品種布局堅持因地制宜,做到“高產優質搭配”種植。今年我市水稻高產品種主推“津原89”“津育粳22”。“津育粳22”生育期較“津原89”短7天以上,可實現提早上市銷售,爭取較好收益;鹽堿較重的地塊,建議種植“津原89”,發揮其抗逆特性,實現鹽堿地超高產栽培;優質食味稻米品種建議集中統一種植,便于產業化開發,主推“津原U99”“金稻919”“金稻939”;糯稻大面積種植要有訂單保證,品種建議選擇“津糯3號”。
二、完善基質育秧技術,推廣水稻集中育秧
大力發展輕簡化集中育秧,推進水稻育秧專業化水平。集中育秧實行統一技術、統一管理,最大程度保證秧苗質量,同時,集中育秧還可以減少極端天氣影響,提高育秧安全性,有利于批量化培育適宜機械化栽插的標準壯秧,實現壯秧配套機插。在推廣集中育秧時,要針對關鍵環節,推廣種子包衣、基質代替營養土、科學預防立枯病及微噴灌節水等高效省工節本育秧技術,提高秧苗素質和育秧效率。
三、推廣綠色高效技術,全面提升水稻產量和米質
(一)適期插秧。插秧是水稻高產栽培的關鍵環節,適期插秧可以充分利用光溫資源,提高產量。目前我市種植水稻4月底就陸續開始插秧,插秧偏早,遇低溫天氣,秧苗不發新根,緩秧期延長,導致有限的分蘗期內,有效分蘗減少。建議我市水稻在清明節前后播種,5月10日開始插秧,此時氣象條件相對穩定,氣溫升高至15℃以上,有利水稻緩秧,插秧后無明顯緩秧期,稻田起點群體顯著提高。
(二)氮肥減施。為保障稻谷產量及品質雙優,減少無效分蘗,降低稻米蛋白質含量,應嚴格控制氮肥施用,要采用“降氮調優、增施葉面肥”的施肥策略,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高產稻田畝追施尿素總量20~25公斤、優質食味水稻15~20公斤,建議分3次施用,后期脫肥可結合統防統治噴施葉面肥增加粒重,為水稻高產奠定基礎。養蟹稻田每畝底施有機肥1500公斤、水稻專用肥35公斤,追肥尿素15~20公斤。放蟹后要嚴格控制追肥數量,每次追施尿素總量不能超過5公斤。追肥時應避開河蟹大量蛻殼期,追肥前應先排淺田水,讓河蟹集中到水溝中后再施肥。
(三)超前控蘗。稻田無效分蘗增多,田間郁閉加重,稻株間通透性變差,病蟲害發生及倒伏風險加大,因此,控制無效分蘗是水稻高產的重要一環。當稻田總莖數達到高產所需莖數的80%時(6月下旬~7月初)為有效控蘗期,可采用停水晾田7~10天的方法。需要強調的是養蟹稻田和麥茬稻也必須采取超前停水晾田技術。養蟹稻田可采用緩慢降低水位的方法,給稻田蟹充足的時間返回溝渠,或者采用分次進行輕晾,以防止水位過低而影響河蟹生長。麥茬稻可將晾田時間縮短到3~5天。
(四)科學化控。水稻化控能有效降低基部節間長度,增加基部節間厚度,促進生根,提高莖稈的柔韌性和強度,從而有效增強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建議水稻分蘗盛期,一般時間為6月下旬開始進行化控。可每次每畝噴施2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20克,連續施用兩次,間隔一周。
(五)加強對惡苗病和二化螟的防治。惡苗病防治推薦使用10%精甲·戊嘧菌懸浮種衣劑(種佑)包衣后用17%殺螟·乙蒜素浸種;或者用17%殺螟•乙蒜素加80%乙蒜素乳油浸種。二化螟防治使用10%環丙氟蟲胺。同時,采用無人機防治時,要加大用水量,保證藥液覆蓋植株,提高防治效果。種植綠色或者有機水稻可采用“迷向技術”防治二化螟,也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六)加強后期水肥管理。水稻灌漿結實前期必須保持水層高度10~15厘米,后期采用間歇灌溉技術。同時,大力推廣補施葉面肥技術。在齊穗期、灌漿期各噴施一次葉面肥,是高產的一項重要措施。
(七)適時收獲增糧減損。科學選擇收獲時期,可以提高水稻產量和米質,避免造成豐收后的損失。試驗證明,在適宜收獲期內,畝產600公斤的稻田,每提前收獲一天,畝減產5公斤以上;而收獲過晚,則稻谷含水量下降,整精米率降低,稻米品質變差。綜合考慮我市光溫條件,我市水稻適宜收獲期為10月25日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