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石時農業 ,作者石時農業

引言
從國際學校的教務老師到“種子獵人”,上海姑娘方芳的跨界經歷充滿了偶然與必然。
2013年,一次英國出差讓她接觸到了多肉植物,從此開啟了她的農業創業之路,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不管將來做的好或是不好,哪怕是換賽道,我應該都不會離開農業,不會離開土地。
從多肉植物到家庭園藝,再到如今的種子收集與育種,方芳和她的團隊“種子獵人”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收集了6000多份種子資源,在上海和浙江建起150余畝種子王國,致力于保護老品種并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
在充滿挑戰的創業路上,在種業巨頭壟斷的市場中,
· 如何從零建立種子王國
· 種子獵人在中國種業中的角色
· 陽臺經濟與鄉村振興的橋梁
· 多少美味瀕臨消失
· 觀點:短鏈閉環,讓“陽臺經濟”倒逼種業升級
“種子獵人”的跨界之路
Q. 如何從國際學校的教務老師轉型到農業領域?
做農業之前,我做了四年的國際學校教務老師。我并不是農業出身,也沒有科班背景,完全是誤打誤撞進入的。
2013年去英國出差,當地悠閑的生活方式與豐富的植物多樣性讓我對植物的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國后,開始嘗試種植多肉植物,并逐漸擴展到更多的花卉和綠植。然而,陽臺空間有限,種植的植物越來越多,陽臺已經無法容納。于是,我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份興趣轉化為事業。
猶豫了大半年,2014年我正式辭去了教務老師的工作,開始全職從事家庭園藝行業,尤其是多肉植物的種植與銷售。然而,多肉市場的快速崛起與衰落,讓我意識到單靠它難以持續發展,18、19年的多肉市場已不似從前。不過,經過一番調研,我與兩位業內朋友依舊看好家庭園藝市場,尤其是陽臺蔬菜。于是2019年我們三人合伙創立了公司,我也從上海搬到了鄉下。品牌最初名為“種子拯救者”,后來,因商標問題,也因這個名字略顯沉重,便改為更具主動性、行動感的“種子獵人”。

Q. 創業初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首先是我們三個“非正規軍”合伙人之間的磨合。第二是技術方面,不同品種的種植和養護方式影響產量和數據收集。第三是資金問題,購買種子,尤其是從國外進口種子的周期長、成本高;在國內,我們動用了所有能想到的渠道去尋找種子,甚至在微博、QQ留帖詢問。
最大的困難則是人力,農村缺乏年輕勞動力,難以招到適合電商工作的人。最初的農場在溧陽,由于位置偏遠,甚至不得不自己接送員工上下班。考慮到這些問題,第二年決定搬遷至離市區更近的地方。新農場50畝,從無到有,親力親為,逐步建設并擴大了規模,旺季時處理訂單能用到十一、二個臨時工。
Q. 經過多長時間成長到這么大的業務體量?
公司從前期的負資產狀態到一年半后實現盈利,年營收接近400萬元。
業務量并非從創立之初立即增長,而是在大約一年半后,即第二年的春天,有了顯著好轉。這一時期恰逢疫情爆發,起初擔憂疫情的負面影響,但反而因為人們被困家中,市場需求迅速擴大,業務量開始上升。起初,團隊只有三個人,資金主要確保工人工資和運營成本,我們三人的收入有一年半的時間為零。直到第二個農場啟動后,業務才開始向好,團隊成員才開始掙出生活費。

把消失的味道找回來
Q. 6000多份的種子資源,是如何收集起來的?
2018年以來,種子獵人已收集了大約六千多份種子資源,最初主要從國外收集,特別是從保護傳家寶種子有序的公司,如美國和日本的企業。日本的種子引進過程尤為曲折,因為日本對中國有嚴格的種子出口限制。隨著收集工作的深入,逐漸聚焦于番茄品類,并從美國、英國、愛沙尼亞等國引進多種番茄品種。在國內,通過參加種子展和與農民交流,尤其是在云貴川等山區,收集到了一些傳統老品種的種子。同行間的交流也是獲取優質種子資源的重要途徑。

Q. 不僅保護老品種,還選育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國內許多地方老品種因產量低、抗性差、儲運難等因素被市場淘汰,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沒有優點。我們通過試種,篩選出具有突出優勢的品種,并進行傳統育種,選育出兼具產量和口感的品種。
Q. 種子獵人是否與農科院所和高校合作?
我們與國內多個農科院所和高校建立緊密合作。我們為其提供國外引進種子的資源,這些資源對于院校的研發和篩選工作至關重要;農科院所的專家們則對我們試種的品種進行定期訪問并提供寶貴的建議和意見,幫助解決病蟲害等問題,促進種子獵人的品種選育工作。
我們收集的品種里,以番茄類為最多,目前達到了2000多種。每年會向江蘇省農科院提供部分番茄品種,用于實驗和種子庫的更新,同時利用農科院的資源保留這些品種。
種子背后的陽臺經濟
Q. 核心產品是什么?
核心產品有三大類:番茄、瓜類和葉菜類。
其中番茄是最主要的品類,我們在番茄品種多樣性上做到了行業領先,沒有哪家公司會為了種番茄收集幾千個品種,并且每個品種都進行試種和記錄。瓜類的種植不僅補充了產品品類,也符合土地輪作的要求,使農場四季均可友好種植。

Q. 目前的賽道里,還有哪些機會?
在種子和番茄等具體領域,年輕從業者有機會通過了解年輕人的口味和需求,創新產品和服務,例如在口感、包裝和顏色等方面。
Q. 如何預判市場趨勢?
近年來,消費者對特色農產品的需求顯著增長,如花椰菜、迷你南瓜和各類番茄等。團隊自身需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并能快速做出反應。
例如櫻桃番茄的市場發展。起初市場上只有單一品種的櫻桃番茄;客戶收到我們寄送的五彩小番茄樣品后,非常喜歡,非常想買;但如今已經在市場上泛濫了,需求量也非常大。雖然其市場依舊在上升階段,然而,面對大資本、大企業的入局,小團隊在競爭激烈的櫻桃番茄市場中難以分得一杯羹。因此,團隊正在探索大果番茄這一尚未完全開發的市場,以求在小眾渠道中尋找新的增長點,實現市場差異化。
Q. 客戶群體是怎樣的?是否有通過特色品種幫助種植戶轉型成功的案例?
客戶群體主要分為兩類:
城市消費者,主要為一、二線城市28-45歲的人群,主要通過電商渠道購買產品,用于家庭園藝;城市周邊以中小型農場為主的B端客戶,集中在江浙滬,該區域的的農場相對更加小而精。
品牌目前主要收入來源為線上零售,占比約70%,同時計劃加強與中小型農戶的合作,擴大B端業務比重,以實現長期發展和農業生產領域的深入。因此,未來也特別需要多維度人才來支持在電商和B端市場長期投入的策略。

以嘉興為例,一個主要種植中小果紅番茄的地區,農戶通過種植特色種子,凈利潤從原來平均每畝8000左右提高到4萬元,展示了特色種植在提升農戶經濟收益和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為確保長期發展,我們會針對性地建議農戶分散種植多個品種以減少風險。對于村,五個、十個品種是不多的。對于一般農戶,為了方便管理,我們建議只聚焦一個品種。
Q:種子獵人如何通過產品設計和社區活動吸引年輕人關注農業?
種子獵人計劃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農業。方芳表示,未來種子獵人將開放農場,開展研學、采摘等活動,讓消費者能夠親自參與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

用中國人的手握緊中國的種子
Q. 您認為種子獵人在行業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有怎樣的愿景?
種子獵人扮演了種子資源保護者的角色。中國的農業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種子獵人通過收集和保護老品種,為中國種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我們收集的種子不僅僅是為了商業化,更多的是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品種資源。我們希望為中國的種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用中國人的手握緊中國的種子。
長期愿景是成為傳家寶種子領域的知名品牌,并在全球種業中占據一席之地。希望種子獵人能夠成為中國種業的特色品牌,尤其是在番茄這一品類上。

Q. 您希望政府或者社會,給我們提供哪些方面的助力?
據我所知,在地方品種保護和農業創新支持方面,不同地區存在顯著差異。在江蘇省,盡管存在如溧陽白芹這樣具有悠久歷史的地方品種,但當地對這些品種的重視和保護程度較低,甚至當地居民對此了解有限。而就我的經歷而言,浙江省對我們這種新型農業企業的重視程度更高,政府對具有種子庫和致力于農業創新的團隊給予了快速響應和支持,體現了更強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這表明,地方品種保護和農業創新的支持力度與地區政策導向密切相關,需要政府和社會力量在特定領域提供更多助力。
Q. 有的時候,老品種并不一定好。在轉基因已經商業化的今天,你如何看到消費者對品種的某些認知偏差?
很多消費者會比較偏執地認為“我不認識的,沒見過的就是轉基因。”包括我們的彩色番茄進入市場的時候,一度接受度很低。隨著市場教育的時間積累,認知才慢慢形成。其實,食品安全問題也面臨著被過分夸大的問題。
對于轉基因品種,我們抱著尊重的態度。但就產品來講,考慮到消費市場的實際情況,我們說明了“堅持不賣轉基因”,讓客戶放心選擇。

Q. 農場經營中,對生態與商業之間的平衡有怎樣的探索?
在農場經營過程中,我們嘗試了有機種植,但發現這并非可持續的商業選擇。盡管考慮到現實因素,無法完全實現純有機,但避免使用化肥,以有機肥來取代。在農藥使用上,遵循國家規定合理使用,并盡可能選擇生物農藥。
Q. 你如何看待新農人在創業中遇到的機遇和困境?
農業被視為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尤其是與金融、地產等其他行業相比,它不受高峰和低谷的影響,因為食物是人們的基本需求。當前農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行業斷層,即年輕一代逐漸加入,而中間年齡段的專業人士相對較少,這一現象為年輕人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農業資本論
核心邏輯:短鏈閉環,讓“陽臺經濟”倒逼種業升級
種子獵人的顛覆性在于“反向農業”路徑:用戶需求即研發指令。通過電商直連C端家庭,他們從“陽臺種菜”的熱潮中捕捉精準需求——消費者對番茄顏色、口感甚至種植趣味性的反饋,直接驅動品種選育。例如五彩小番茄的爆紅,源于都市人對“新奇體驗”的追求;而大果番茄的布局,則是對預制菜、輕食等B端賽道的預判。這種“需求研發供應”的短鏈模式,讓傳統農業“盲人摸象”式的試錯成本銳減,更讓小眾品種有了規模化落地的可能。
壁壘構建:6000份種子庫,是資源護城河,更是社會資產
在巨頭壟斷的種業江湖,種子獵人用“全球采集+在地創新”打造差異化壁壘。他們從云貴川山區搶救瀕危老品種,與美國、日本的特色種子雜交優化,既保留傳統風味,又提升抗病性與產量。例如嘉興農戶通過種植其特色番茄,每畝收益從八千元躍升至四萬元。更關鍵的是,他們與農科院深度合作,將種子資源轉化為公共科研資產——這不僅是商業護城河,更是一場關于糧食自主的“種子保衛戰”。
未來戰場:從“賣種子”到“賣生活方式”
種子獵人的野心不止于交易,而在于重構“人與土地的關系”。通過農場研學、親子采摘等活動,他們將用戶轉化為“種子社群”成員,讓種菜從陽臺消遣升維為參與糧食安全的公民行動。未來兩大趨勢清晰可見:
1. 場景化育種:針對預制菜、社區團購等新渠道定制專用品種,例如高甜度沙拉番茄、耐儲運南瓜;
2. 賦能鄉村振興:聯合中小農場打造地域IP,用特色種子激活“一村一品”,讓農戶從代工者升級為品牌共建者。
給創業者的啟示:農業創業的關鍵在于“重構基因”
用戶基因:讀懂都市新中產的“田園情結”,用新媒體將種菜包裝成生活方式;
技術基因:以種子庫和育種能力筑底,讓傳統農藝與數據驅動結合;
社會基因:將商業利益與老品種保護、助農增收綁定,打造可持續的產業生態。
當國際種業巨頭用專利捆綁全球餐桌,中國農業需要更多“種子獵人”——他們握緊的不只是6000份種子,更是一個關乎飯碗自主的未來。農業的答案,或許就藏在一粒種子的基因里。













